崛起一圈一带的德州路径 资本对接成强力引擎

2013-10-15 14:09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9月14日,山东德州召开“一圈一带”动员大会,《加快推进“一圈一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同时出台。此时,距山东“一圈一带”规划落子只有半个月。德州新一轮加快区域融合、提升发展层次、实现跨越赶超的发展战略已然启动。

  “一圈一带”规划把德州全域纳入,加上乐陵、庆云进入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德州集两个省级战略、一个国家战略于一身,机遇前所未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明势谋势,乘势而上,才能抢占先机。德州将全力打造鲁冀边界科学跨越发展先行区、生态低碳发展新高地、全省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桥头堡,在‘一圈一带’建设中率先突破、走在前面。”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说。

  低碳发展——

  构筑特色鲜明产业高地

  德州是著名的中国太阳城,是中国新能源之都和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低碳引领,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德州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在西部经济带加快隆起,其实质是产业隆起。省‘一圈一带’规划提出,德州打造生态低碳发展高地,与德州的产业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德州市长杨宜新说。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太阳能产业聚集地,而且还通过太阳城这张名片,带动了生物质能、风电装备制造、热泵应用、节能环保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德州市委常委、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魏洪祥介绍,这里的皇明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基地,景津集团占有全球70%的压滤机市场,中大贝莱特等热泵应用生产企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三成,奇威特人工环境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台直驱式太阳能空调……

  走进“糖城”禹城,生物产业向多元、高端领域延伸发展的巨大潜力令人印象深刻。“如今,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禹城生物企业主持制定国家行业及产品标准1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60项。科技进步对禹城经济的贡献率达58%。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3.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禹城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健兴奋地告诉记者。

  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武城,让人见识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量。曾经家家户户生产玻璃钢的鲁权屯镇,进军新材料产业后,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生产向领域多元化、产品高档化、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建起全国最大的玻璃钢、中央空调产业集群。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城县委书记张传忠说:“打造邻边高地,县域是关键。德州推出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各县区立足特色打擂台,重点培育1至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做到当地有集群、全国有影响、行业争第一。”

  德州市提出,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力培植60家大企业,重点壮大50家科技成长企业,力争到2015年形成10个左右超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升级德州版。

  “南融北接”——

  错位融合放大区域优势

  齐河黄河北展区,占地63平方公里,规划投资440亿元的“黄河国际生态城”正在拔地而起。原本是齐河与济南的分界线的黄河,现已成为两者连接的纽带。

  特殊而紧密的区位交通关系,为德州融入、服务济南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年来齐河先后建设了黄河大道、济聊高速齐河城南出口,投资5000万元重修表白寺镇内的桑表路,修建了连接济南、齐河两地的建邦大道等。如今,借助“一圈”规划出台,新一轮更紧密的对接省城计划开始启动。济齐黄河大桥有望年底开建,修建与济南西客站对接的轻轨也提上日程。

  地处省界边际的德州,是承启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黄金点。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利用与周边经济高地的落差,主动接受辐射,加快融入国家和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这些年来,德州一直在努力。

  随着“一圈一带”规划出台,德州错位融合的战略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他们提出,向南依托齐河、禹城、临邑南部三县市,建设济南北部承接转移协作区,推进济德一体化。向北以打造全省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为目标,积极对接央企强企,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全面加强资本运营、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尽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向东向西搞好与“蓝黄”两区、“一带两轴”城市的产业协作,强化与中原经济区的经济联系。

  接轨接势接政策,融资融智融环境。巧打“地缘经济”牌,德州错位融合成绩斐然。目前,在齐河、禹城、临邑三县市落户的济南企业已近百家。德州150多家企业与京津冀关联企业结成伙伴关系。与央企合作及在谈项目已达69个,到位资金182.93亿元,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落户德州。

  体制创新——

  先行先试释放发展空间

  2012年,德州市直接融资额达到150亿元,占融资总额的37%,远高于全省其他市和14%的全国平均水平。20家企业通过私募融资,31家企业完成股改,22家企业场外挂牌,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为破解企业“用钱没处找”,投融资机构“有钱没处花”的难题,2011年,德州市和省金融办合作,创办了德州资本交易大会,搭建起实体与资本有效对接的信息平台。资本对接的“盛宴”,带来“真金白银”,成为助推德州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目前已举办三届的德州资本交易大会,累计签约金额超1000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将德州资本交易大会提升为全国性资本交易平台,争创全省金融改革示范区,打造省界地区金融中心、新型金融富集区。”德州金融办主任姜刚说。

  哪儿有发展瓶颈,哪儿就有改革思路和创新办法。一项项创新之举,成为德州改善市场环境,释放发展空间的金钥匙。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德州推出“两区同建”(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盘活10多万亩农村建设用地,破解了产业用地的瓶颈,15万农户住进新社区,30多万农民就近就业,德州荣获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案例奖。

  致力打造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平均办事时限最短的地市,德州在全省率先推行“同城办理”,101个部门入驻德州市政务服务中心,336个服务窗口各司其职,实现了所有市本级行政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应进必进”。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一律取消,承诺办理时限平均压缩30%。

  吴翠云说:“借力‘一圈一带’建设,德州将突出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前面。把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和创新活力叠加起来,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效保障。”

   [编辑: 张珍珍]

相关阅读

德州 一圈一带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