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岛本来的名字叫坦岛 德国人占青岛后建了灯塔

2013-11-19 17:26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团岛,在青岛半岛的最西端 ,是胶州湾入海口。但在100多年前,团岛并不像现在如此安静 ,周边布满了礁石群 ,经常发生船只触礁海滩,渔民给这里取了个名字“淮(坏的意思)子口”。但由于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清政府在这里最早设立了炮台,德国人来后把礁石群填平,还建了团岛灯塔,这些都加重了团岛的神秘感。那团岛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团岛灯塔又是怎么建的?我们还是一起去团岛看看吧。

  团岛本名“坦岛”

  午后的团岛在阳光和海风的滋润下更加迷人,在路旁的商店门口或者小区门口,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但如果你要问他们有关团岛的事,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让你一下蒙住:“哦,你说坦岛啊,你要去坦岛什么地方啊?”

  团岛?坦岛?别慌,其实这是同一个地方。团岛在胶州湾口北,是老市区最西端的一个海角,面积为0.182平方公里,海拔24米。这里曾经长满了很多植物,有黑松、中国槐、大叶黄杨、天门冬等等。团岛本名“坦岛”,因该岛地势平坦而得名。在青岛话中,人们将“团”念为“坦(tan)”。查光绪版《即墨县志》可以发现,这里面也将团岛写为“坦岛”。

  百年前的团岛并不像现在这么风平浪静。据记载,那时的团岛岛南又有小岛及一批礁石群,使胶州湾口水流湍急,经常发生船只触礁海滩,“舟者视为畏途”。所以,明清两代的官方文献和世代在胶州湾以渔为生的船家,通常称这里为“淮子口”。

  青岛文史专家王铎介绍说:“在清末,当李鸿章等一班北洋大臣议决在青岛设防的时候,他们便三番五次地在公文中提到要在团岛设立炮台,以扼守胶州湾。于是,当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驻青时,便在团岛修筑了暗防炮台。团岛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此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将团岛附近3个小岛和礁石群全部填平成为半岛,团岛成了其重兵把守的地方。“德国人除了在此修建炮台外,还在这里修筑了简易的水上飞机场。德国人在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就命名为‘青岛号’,其水上训练有时虽在崂山仰口湾外,但多数还是在团岛机场。后来,这架飞机经过改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青岛之战。大战结束后,又飞往阿根廷服役多年。”王铎说。

  这里曾因是刑场而被忌讳

  查阅团岛历史,多数都是些零散的片段,记者将有趣的几个事汇总到一起,方便读者了解。

  曾经德国人将礁石群填平后,出来个新的区域,因在泥洼中人们给这里取名小泥洼。本来是个非常一般的名字,但青岛话“泥”读为“迷”,叫来叫去便成了“小梅洼”甚至“小梅坞”,名字很美,其实就是一个海滨渔村。青置总兵衙门在这里建西炮台,未完成德国已占青岛,在其南又建炮台,从原小泥洼至团岛鼻修了一条很长的路,早期只是通往炮台、塔灯的通道、没有路名,中国接收青岛以后,将其命名为团岛一路,其东一条路为团岛二路。

  如今处在闹市中的团岛,也有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那段历史出现在北洋政府执政时期,20多年的时间,这里一直是个刑场,很多进步人士都在这里被枪决,其中有共产党人李慰农和《公民报》主编胡信之。前往团岛途中,李慰农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这一幕台西居民若干年后还记忆犹新,为纪念李慰农烈士,在太平路海滨建有李慰农烈士塑像,小游园也称为“慰农公园”。所以,有段时间因刑场的存在,人们很忌讳团岛。1932年海军水上飞机场由汇泉迁至团岛一路西侧海滨,刑场改在了海泊河畔的昔日德国5号炮台。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沈鸿烈在大连路和团岛二路建了两处警察宿舍,两处建筑相同,均是平房,但比平民大院质量好一些。当年,老舍来青岛执教于山东大学,写以警察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的时候,曾请山东大学图书馆的曲培谟陪同 ,一起到团岛二路警察宿舍采访过。跟警察宿舍一起完工的,还有毒品戒验所和感化所。毒品戒验所也称警察局下设的禁烟局,聘有外国大夫,是为了防治鸦片烟受害者。但在旧中国,由于吸食鸦片的人太多而难于治理,实际上形同虚设。感化所,原是警察局教养局,类似今天的劳动教养所。因当年这一带人烟稀少,都建在这里。

  现在再去团岛,刑场早就没有了,警察宿舍也拆迁了,人们在建筑的不断更新改造中,早已忘却了以前的这些事情。

  团岛灯塔是日本人重建的

  好了,我们要暂停团岛的历史,带大家去看一座非常有名的灯塔了。曾经德国人侵占青岛后,不仅建炮台、修水上飞机场,还有个重要举措,在岛上建灯塔,它便是位于团岛西侧南端岬角上的团岛灯塔。

  根据青岛文史爱好者王栋的介绍:“德占胶澳后不久,就把在团岛修建一座出入港指示灯塔列入首要的建设项目,在灯塔筹建期间,德国人先将小岛与大陆之间填平,并采用了12盏绿色的灯光临时为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导航。”

  1898年开始修建团岛灯塔,1900年11月,从德国运抵的灯具及相关设施安装完成,12月1日发出了青岛第一束白亮的光芒,这两组采用电力发出的闪光,天气晴朗时,照远可达16海里。这座灯塔的启用,也标志着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在夜间也能安全驶入锚地。

  但德国人没享用几年便到了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攻占青岛,灯塔原有的航标设施大多被毁坏。破坏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直接毁于战火,二是德国自行毁弃。据记载,当时团岛灯塔原有设备全部损毁不堪修复,只能暂时在旗杆顶上安装临时灯光应急。

  直到1919年8月,一座新的灯塔出现,它高50英尺,装有一盏固定的三级亮度的曲射光线灯,由红白绿(红色为岸礁警示,白色为主航道指示,绿色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三色定光组成,可在15海里外看到灯光。新灯塔为八角形砖石结构,并装有内燃机带动的雾笛,雾天每隔30秒发出警报哨声3秒钟。当然 ,与此同时它也有了个新名字:游内山灯塔。现存的团岛灯塔,就是当时日本所建,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记者在团岛灯塔展览室内看到的内容 。关于这一点,王栋也有些疑惑尚未解开,游内山灯塔的建造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灯塔唯一保留至今的原装灯具为什么不是德国产品,而是英国伯明翰附近的一家工厂所制造?还有那根标有“洋木”等字样的木材又该怎么解释呢?

  神秘弹孔真是德国人留下的吗?

  带着这些疑惑,我们要先随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团岛灯塔主任王炳交去灯塔看看,王炳交已在这里工作了近40年,他对灯塔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物件都无比熟悉。比如塔顶部那个已经有上百年的鼓形透镜上完全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依然光彩照人。日本人将灯塔进行了大改造,唯独留下了这个,就像有人开玩笑所说:“王炳交已经老了,可透镜还那么年轻。”这得益于他每天不停地擦拭,“我对它比对我老婆孩子还好呢,一天得擦好几遍,不然就放心不下。”

  王炳交对团岛灯塔有种特殊的情怀,所以曾经有关部门要拆掉灯塔时,他抱着灯塔不放,“要拆它就先拆我吧。”

  团岛灯塔本身有疑惑的地方,而在塔尖上的那两个弹孔更是个谜。1964年的一天,一位德国老兵曾借来青岛的机会专程来到团岛灯塔,他向工作人员鞠了一躬,对那段历史表示了深深的忏悔,并要求到塔上去看一样东西。原来,1914年,德国军队被日本人打败,当时守备灯塔的他在撤离时,怀着复杂的心情朝塔尖铜球处打了两枪,时隔50年后,他果真找到了那两处弹痕。

  此消息一出又引起史学界一阵热议。但王炳交并不是非常在意这些,他的责任是守护好这座灯塔。 文/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图/城市信报记者 李隽辉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发现青岛 团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