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一直遥控青岛局势 他到青后却不敢上岸

2014-06-03 09:56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吴佩孚                            段祺瑞



  北洋军阀真正有学问的不多,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等,这些人都有些草莽英雄的意味,可北洋军阀之中,偏偏有一人以“儒将”自居 ,而且颇有真才实学 ,此人即是吴佩孚。

  说来有趣 ,吴佩孚还是亮相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个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不知道吴大帅到底哪点吸引了美国人,得以摘得这一桂冠,但他的清廉、公正以及偶尔流露出的些许文人痴气,确实是令人敬佩的。本期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吴佩孚,其实说吴佩孚只是一方面,要知道,发现吴佩孚的这位伯乐就是青岛人郭绪栋。

      为挣饷银改年龄当兵

  吴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据台湾章君榖的《吴佩孚传》称,吴佩孚出生在登州府蓬莱城靠北门县学后街上的一家杂货铺里。他出生前,其父恰好梦见了本县前朝大英豪戚继光。戚继光,字佩玉。粗通文墨的父亲就为“孚”字辈的儿子取名“佩孚”,字“子玉”,把戚大人的“字”都嵌进了儿子的名字中。当然,吴佩孚后来也的确和戚继光一样,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吴佩孚14岁的时候,父亲吴可成早逝,弟弟吴文孚年仅11岁,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家里的杂货店原本是小本经营,收入仅能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很少有积蓄。老板死后,生意日趋清淡,营业收入逐日减少,生活难以维持下去。和不少后来的大军阀一样,少年吴佩孚饱尝生活的艰辛,也立志担起生活的重担。当时的吴佩孚身高已达一米六七的样子,从外表看上去根本不像14岁的孩子。适值登州水师营张贴告示招收学兵,要年龄为16至20岁的学子,每5天训练1天,月饷白银二两四钱。吴佩孚得知消息后苦口婆心地说服了母亲,冒充16岁的学子前去报名考试,结果还真就被录取了。

  就这样,吴佩孚开始了早年的军旅生涯,可当兵至少在当时来看不是吴佩孚的真正理想,因为当兵没多久,他就把积攒下来的饷银投入到学习当中,拜在国学大师李丕春门下求学,开始了半兵半读的学兵生活。吴佩孚天性聪慧,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成绩进步很快。1896年,他在登州应童子试,中了第三名秀才,博得了科举功名。

      砸县太爷场子被革掉秀才

  按照一般惯例,中了秀才的吴佩孚接下来应该继续在科举路上奋发,最后进入仕途才对,可后来的一件事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让这位“秀才”丢了功名,使以后的中国多了一位将军。

  事情现在看起来司空见惯,当地电报局长为祝寿从省城请来一个戏班子,正在家里“男女混杂”演戏,说白了就是同台表演。可吴佩孚的书生痴气偏偏就发作了,“男女授受不亲”可是先师孟子的教诲,这还了得?勃然大怒的吴佩孚叫上几名新科秀才去“替天行道”,闯进人家里砸了场子。当时,知县大人和县上的头面人物均在现场,县太爷恼羞成怒,拍案下令逮人。吴佩孚赶紧趁乱跑回家中,当夜,他寻思再三,自知闯了大祸,估计功名是要被革了 ,没准天一亮就要被捉拿归案,不如早点出外闯荡呢!于是,他便泣别母亲与弟弟,连夜逃往北京。果然,事发没多久,吴佩孚的秀才功名就被革去,成了“海捕”的犯人。青岛学者李洁著有《文武北洋》一书,内中曾提起这段往事,据说此事在吴氏看来并不光彩,因而“本着‘为尊者讳’的记录原则,吴亮孚(族弟)没好意思往族谱上记”。

  不管怎样,因为这段意外,吴佩孚的求学之路从此中断,转而踏上了一条从军之路,在这条路上他结识了日后对他帮助极大的郭绪栋,开始在军队中崭露头角。

      打败老师段祺瑞掌大权

  逃亡北京的这年冬天,是吴佩孚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他没有收入来源,仅靠写春联、卖字、卜卦为生。此后他的人生开始步入正轨,在投入淮军之后,他遇到了一生的贵人——郭绪栋。关于郭绪栋对吴佩孚的知遇之恩我们后面会详细记述,可以肯定的是,本就身负奇才的吴佩孚,因为有了别人的提点,一路上顺风顺水,很快就成了军界响当当的人物。

  吴佩孚在军界主要跟随曹锟,因为曹锟本人没有多少才学,对吴佩孚言听计从,因此两人配合默契。基本上是曹锟每升一级,吴佩孚就跟着提一级。直到民国七年(1918年),吴佩孚亲自指挥曹锟的第三师入湖南,与护法军作战,得到了“孚威将军”的头衔。此后,吴佩孚凭借直皖大战开始攀上人生的巅峰,对手正是他的老师皖系军阀段祺瑞。

  吴佩孚论资历确实没法和段祺瑞比,当年袁世凯创办了陆军速成学堂,学期仅一年。吴佩孚前往保定报考,成了段祺瑞(段为总办)的学生。可风水轮流转,到了1920年这一年,吴佩孚已经成为北洋军中的一员骁将。当时,段祺瑞让吴佩孚去前线武力统一两广,继续跟护法军作战,吴佩孚却驻扎原地按兵不动,原来吴佩孚是在报复老段没任命他为湖南督军。其实吴佩孚也是一个很有政治理想的军人,他跟段祺瑞的矛盾不可以一个官位来解释,但事到如此,老段只能硬着头皮亲自挂帅迎击吴佩孚,据称他当时甚为不平:“吴佩孚学问不错,兵练得也不错,学会打老师了。”

  就这样,直皖战争爆发,貌似强大的定国军被吴佩孚指挥的叛军打得落花流水。段祺瑞绝没想到,自己乃北洋军人的祖师爷,居然打不过犯上作乱的学生。吴佩孚亲率前锋部队大打闪电战,开火后第四天就一举俘获了敌军的前线司令官、早年保定学堂的老师曲同丰,差一点直捣京郊南苑的团城,生擒昔日的段校长 !经过此战,段祺瑞元气大伤,彻底退出政界,而吴佩孚则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一起把持起了北洋政权。

      以“老妻尚在”拒绝洋妞示爱

  吴佩孚虽然投身军界,可他身上依然透露出文人的部分气质。他自命“儒帅”,主张清廉,最恨裙带关系,自己的老婆托关系都没有用。据说为了说服妻子,他曾下令自己的一族都不得做官。吴佩孚的文人气质最多的表现在批文上,据文史学者刘继兴记载,坊间流传他在宦海生涯中留下三件批文,令人拍案叫绝 !

  一是有个政客曾在别处为官,政绩平平政声亦糟,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来求吴,想到河南谋个官职。报告呈上案头,吴佩孚大笔一挥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

  二是某“下岗”军佐得知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空缺,毛遂自荐来跑官且拟了自荐书,里面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最后是“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吴佩孚批示:“且先种树。”

  第三件则更有趣了。当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对吴佩孚无限仰慕,相思无门,这洋妞思想也真够开放,径直写信向吴佩孚求婚。吴佩孚不识德文,吩咐秘书译出呈上,那情书便成了公函。吴佩孚依例挥毫阅示——“老妻尚在!”以老妻拒洋妞,吴佩孚的这等情怀有几人能比得了?

      吴佩孚遥控青岛局势

  据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王桂云介绍,尽管青岛不是吴佩孚直接所辖的地盘,但他仍能遥控青岛局势。曾用五十万巨款收买了海军司令温树德,安排到青岛驻扎,并由青岛负担所有军费;他的亲信胶澳督办高恩洪以青岛电话做抵押,向日商借日款100万,25年为期。高恩洪还拟拍卖青岛全部公产,以充吴佩孚军费,由于山东省议会通电全省反对才作罢。但他批准高恩洪以胶澳不应驻军,让胶防司令王翰章率兵撤回潍县,并取消每月津贴,原兵营改办国立青岛大学。并派员任驻青岛军政执法长官,整顿了军政秩序,这些都为人所称道。尤其是1919年,在反对巴黎和约的斗争中,吴佩孚一再发出通电,反对北京(皖系)政府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取消中日密约。在吴佩孚看来,“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键”,他指出:“山东青岛,系中国公共之领土,非少数人之私产也。况其地当冲要,为我国沿海第一门户,决不能断送于外人。故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誓死相争,拒绝签字,非达交还目的不止。”吴佩孚对青岛问题的功过可见。

  1923年年底,吴佩孚与冯玉祥开战,吴佩孚战败后,率2000余名残部在天津登上“华甲”号海轮,准备到青岛登陆,然后回大本营洛阳重整旗鼓。控制北京的冯玉祥怕他东山再起,于己不利,悬赏10万元捉拿他;同时,重新上台的段祺瑞向全国发出通缉令,追捕吴佩孚。吴佩孚到达青岛后,不敢上岸,只好继续南下,然后沿长江到汉口,转道回到洛阳。随后,一直寄人篱下。后来,因不肯接受日本人的劝降,吴佩孚死于“医疗事故”。

  1939年11月24日,吴佩孚在吃饺子时,饺子馅里的肉骨头渣子卡在牙缝里,疼痛异常,几日后竟越来越严重了。12月4日下午,在日本军医说服下,对吴开始实施手术,手术后吴陷入昏迷,当晚就断了气,享年65岁。王桂云称,吴佩孚的死“公认是日本人所为”。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