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解放后第一任市长马保三 曾经怒殴蛮横县太爷

2014-02-13 09:55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马年说马,青岛不光与马相关的地名多,姓马的名人也不少。青岛市建市后的第一任市长和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都姓马:他们是1929年6月27日被南京政府任命为青岛特别市市长的马福祥(此前的青岛地方官员都被称为总兵 、督办等)和1949年上任的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马保三 。虽说都是马市长 ,但前者一上任就勾结日本人镇压工人罢工,而后者却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上任前先给自己约法三章的好市长——马保三。

  怒殴县长为民请愿

  马保三出生于1887年,山东寿光牛头镇人,原名马鉴堂,曾化名张炳炎。

  虽然马家并不富裕,但十岁那年,父亲还是省吃俭用将马保三送进了私塾。他聪颖好学,在书画方面显现出极高的天赋。可惜好景不长,私塾只读了7年,家里就再也负担不起他的学费 ,马保三只好辍学回家种地。他先后开过小布店,挑过轱轳担子。坎坷的生活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旧社会劳苦大众受奴役、受剥削的悲惨命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保三开始加入到反抗旧政府的斗争中,其中最有名的是他怒殴县长的故事。

  那时候,牛头镇的农民通过积年累月的辛勤劳动,在巨淀湖畔的荒地和滩涂上修建起了千亩台田,这些台田却被官府和豪绅盯上,时常挑起事端蓄谋夺地。1921年,旧政府县长赵思忠带领武装人员来到牛头镇,划界插标,硬要掠夺400亩地作为“学田”(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这一蛮横行为遭到村民强烈反抗,大家推举马保三出面交涉。赵思忠倚仗官势,蛮不讲理,甚至破口大骂。马保三按捺不住胸中怒火,将这个“县大老爷”一拳打倒在地。村民们也蜂拥而上,将插标人员痛打了一顿。赵思忠迫于众怒难犯,灰溜溜地回了县衙,牛头镇民众在这次抢地大战中获得了胜利。后来,虽然赵思忠凭借法权将400亩田地强行划走,但当地农民每到麦收时节,总会在马保三的带领下到这些地里抢收。马保三不畏强权的精神不仅在百姓之中赢得了声望,他的领导能力也被寿光县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张玉山看重,后来在张玉山的引导下,马保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卖掉自家场院为党筹集资金

  参与过寿光县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刘之申老人,曾在一篇纪念马保三的文章中,记述了马保三加入共产党的经过:“与张玉山结为挚友后,张玉山经常拿一些革命进步书籍给他阅读,还给他讲了许多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使马保三原来那种朴素的阶级感情逐渐上升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1924年8月,经张玉山、李铁梅介绍,马保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寿光地方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入党后,马保三为方便开展革命工作,在村西的台田上盖起了一间土房,对外说是要在那里看着自家的园子和地,实际上那里是一个党员秘密活动聚点。据寿光市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他不惜卖掉自家的一块场院。同时,他还积极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在本村发展了7名党员,建立牛头镇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当时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苦不堪言,张玉山就发起了寿光第六区抗粮抗捐、驱赶区董(即区长)的斗争。马保三作为骨干力量,出面揭露区董侯乃萱贪污粮款、鱼肉百姓的罪行。马保三和另一位党员范德玉,跑了几十公里,将反对区董贪污的传单贴到了县府大堂上,终于把侯乃萱赶下了台。1926年8月,第一届中共寿光县委成立,马保三成为县委宣传委员,并担任县农协主席。他积极领导发展农民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抗粮抗捐斗争,把军阀们派来牛头镇征税的人扣押起来,让他们再也不敢在这里横行,保护了当地农民。

  1926年 10月,为了迎接北伐军的到来,寿光举办了国共两党骨干分子培训班,马保三是培训班的主持者之一。在此期间,马保三经常到学校去进行关于北伐战争、打倒军阀列强、反对封建迷信等先进思想的宣传,让牛头镇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学堂用孙中山像代替了“至圣先师”的孔子牌位,《新共和》也取代《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新的课本,甚至青年妇女们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不再缠足。

  身在朝鲜不忘革命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马保三被迫离开寿光,背井离乡来到了朝鲜。在汉城,他住在同学陈化之的药铺里,经常与华侨来往,还结识了朝鲜进步人士杨赞臣和赵东明。为了保护华侨利益,1928年3月,他和杨赞臣、赵东明共同组织了“中华劳动组合”。这个组织发展迅速,会员人数很快就达到200人,这引起了日本殖民当局的不安,强令解散组织并要逮捕马保三。杨赞臣得到消息后,立即将他送往仁川躲避,不就后由仁川辗转回国到了哈尔滨。经同乡介绍,马保三在黑龙江汤原县山林狩猎所找到了工作,并结识了当地的共产党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东北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反抗日本侵略。马保三等人以山林狩猎队为基础,组织起“汤原县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斗争。1932年,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派人把这支自卫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汤原山林游击队”,由马保三任队长。此后,这支游击队活跃于佳木斯一带,后转移到内兴安岭山林中,继续打击敌人。1933年,在一次战斗中,马保三左腿受伤,在前往哈尔滨治疗的途中引起了日本警察的怀疑,马保三被迫由哈尔滨返回山东寿光。

  “不识时务”斗垮伪乡长

  回到家乡不久,马保三被叛徒出卖,于1933年 8月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在寿光被押时,国民党县党部头子辛景章以“老相识”面目来劝降,要马保三“顺应潮流”,做“识时务”的“俊杰”,“不要为共产党作无谓的牺牲”。马保三严词驳斥道:“我干革命就是顺应潮流,为了工农大众的解放,为国家免于危亡,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言语铿锵,让辛景章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1934年5月,马保三被保释出狱。1934年到1935年间,他领导村民对乡长马秉修进行了斗争。马秉修欺压百姓,派粮派款,贪污自肥,民愤极大。马保三带领群众查封了乡公所的账目。马秉修到县政府状告马保三:“纠合共产党,闯入乡公所,撕毁账目,抢走金钱”,请县长“严惩”。于是,这场斗争转为一场“官司”。马保三与马秉修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揭露他贪污公款、欺压民众的劣迹。经过一年多的斗争,旧县府不得不撤掉马秉修湖东乡乡长职务,从此马保三的名声响彻乡里。

  打响潍坊抗日战争第一枪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大举入侵华北。“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日。据党史资料记载,1937年11月上旬,寿光县委在马保三家中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县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起义集结地点选定在巨淀湖畔的牛头镇,起义部队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为支队长。1937年12月29日,各区乡的抗日武装齐聚牛头镇,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宣布,正式武装起义,并向各地抗日武装发出了在牛头镇集结的命令。当天中午,牛头镇乡公所门前升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乡公所大院内挤满了参加起义誓师大会的游击队员和群众。在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上,八支队总指挥马保三宣读了《八支队成立宣言》。

  1938年1月,日军占领寿光,并继续向东入侵胶东地区。潍(县)博(兴)公路成为日军输送军队和物资的重要交通线,日军的汽车天天在公路上横冲直撞。为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八支队指挥部决定伏击日军汽车。1938年2月5日,突击队分三段在三里庄以东公路北侧埋伏,指挥所及预备队隐蔽于南关阁子上。突击队员将一名顽强抵抗的日军军官劈死,另一名日军拔腿向三里庄方向逃去,突击队员将其击成重伤。受伤日军逃入村中,被村民发现 ,大家手持铁锨、叉子等农具把鬼子团团围住,一会儿就把鬼子砸死了,战斗胜利结束。

  三里庄伏击战胜利喜讯,很快传遍了寿光及临近各县,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掀起了参军热潮,队伍很快发展到1500余人,拥有各种枪械近千支。1938年底,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为山东分局,八支队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马保三也由一名地方武装指挥官,成长为八路军的领导干部。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