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青岛:闫家山的地秧歌在咱青岛是“独一家”

2014-02-20 10:02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闫家山党支部旧址



  

闫家山地秧歌(资料图)



  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闫家山村,遭受过苦难也感受过辉煌,这里曾是共产党在青岛的地下工作策源地,这里曾因一场飞机事故而闻名全国。解放后,这里的人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让青岛人都记住了闫家山的蔬菜,如今最让他们自豪的是那独一无二的地秧歌。

  青岛革命史上的第二火种

  闫家山村577号一座带小院的平房,在闫家山社区的众多房屋之中并不起眼,但在青岛近代革命的历史上,这里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1926年,中共闫家山支部在这里建立 ,点燃了青岛近代革命史中的“第二火种”。

  在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大经济掠夺和资源攫取,于1921年先后在沧口地区创办了钟渊、富士、大康、宝来、丰田、上海、同兴等纱厂和瑞丰染织厂,当年闫家山村民们为了养家糊口从童年开始,没进学堂先入工厂,遭受身心压迫和经济剥削。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由于自来水厂和纱厂的建立 ,闫家山村村民中的产业工人也逐渐增多,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工人力量。

  据资料记载,在钟渊纱厂做工的闫学春于1924年8月组织所在织布厂的工人进行集体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要求工人尊严。复工后闫学春被捕并开除,这引起工友们的愤怒,继而临近的纱厂5000多工人自发举行罢工予以声援,持续10多天直至日本厂商满足了工人的部分条件,由闫学春引发的这场罢工运动,可以算是青岛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工人罢工。1925年,大康、钟渊、富士等纱厂相继成立工会。4月下旬纺织工人又举行了同盟大罢工,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教唆北洋军阀武力镇压了三大纱厂的罢工工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二九”青岛惨案,参与纱厂罢工的闫家山人都在此次事件中遇害。

  1925年6月25日,深入水厂工人队伍的地下党员李德根、张洪礼等串联全市水源地工人,在闫家山村成立胶澳商埠水道局工人俱乐部,12月工人俱乐部被胶澳商埠局封闭。此时,中共山东地委派鲁伯峻到青岛,以闫家山村水道局工人子弟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创办了工人夜校,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党员。

  1926年,鲁伯峻在闫家山村先后发展了闫昌居、闫恒珍等5人为党员。建立了闫家山党支部,鲁伯峻任书记。闫家山党支部建立后,成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核心,并利用工人小报的形式,有效宣传了共产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同年秋天,鲁伯峻调离济南,1927年被军阀张宗昌杀害。1926年冬,胶澳商埠警察厅派军警包围了水道局工人俱乐部,逮捕了李兴圃、张鸿礼,又去李村水源地逮捕了李德根。闫昌居等人被迫离青躲避。自此,闫家山村党支部和水道局工人俱乐部在当局镇压下,均停止活动。

  虽然闫家山的地下党组织存在时间不长,但在那个黑暗年代 ,它发挥的作用却是巨大的,这也让闫家山村成为了青岛党的地下工作策源地。

  一场空难震惊全国

  如今闫家山村与沧口飞机场仅一河之隔,当年在修建机场时也征用了闫家山村的土地。

  据闫家山村留存资料记载,1932年10月6日,民国航空公司征用了闫家山村后李村河以北的484.5亩土地,始建了沧口飞机场。1933年1月11日,飞机场正式投入运营。1938年1月,日本二次入侵青岛,海军强行占领沧口机场。从此,日军为了扩建机场,曾先后三次强征耕地,其中就包括闫家山村的200多亩土地。1945年,日本投降,10月10日,美国海军航空队的110架飞机占领了沧口飞机场。1947年1月5日,由上海飞往北平的客机,途经青岛时因遇大雾,客机在闫家山村上空发生故障,撞击失事,乘客全部罹难。而在这架飞机上还有梅兰芳的爱徒李世芳,一代京剧名角英年早逝让这次空难震惊了全国,也让世人记住了闫家山这个地方。

  解放后种菜获新生

  “闫家山虽然在历史上没出过什么大官,但老一辈一直对教育十分重视。”64岁的闫云英介绍,过去闫氏家族在村中心街首要位置曾建有三座祠堂,分长、二 、三支祠,又叫家庙。用青砖青瓦砌成,有门楼和院落,逢年过节是族人供奉祖先祭奠列宗的地方,平时就会当做学堂让村里的孩子读书。

  如今的闫家山人过年已经不再到祠堂祭拜,闫家山的孩子们也都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学,三间老房子也都逐渐改为民用,但上点年纪的闫家山人总是愿意回忆当年闫家山的辉煌。

  “我们村不仅人口多,跟周边的村子相比也是富裕的,因为闫家山人吃苦肯干。”闫云英说,过去闫家山也有穷的时候,多水多灾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掠夺,老一辈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解放后的闫家山就大不一样了。先是村民自愿组建了互助组,又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再到后来成立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闫家山一直凭借有山有水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断发展农业。“那时候全村人都种植蔬菜,我们的菜在全市都是有名的!”闫云英自豪地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村里拥有计划菜地600多亩,一年能为青岛市提供蔬菜2000多万公斤,每天清晨社员们用小推车、地排车把新鲜的蔬菜送往各大菜店和企业食堂,成了当地一道特有的风景。除此之外,闫家山的另一个致富法宝就是多年累积下的打井技术,村里的打井队经常受邀到周边地区打井。

  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工厂企业发展的需要,闫家山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渐被征用。1959年因兴修崂山水库,在月子口内的香里村整体迁移到了闫家山,因地域所限分别安置在村前村后,从此村前的叫南香里,村后的叫北香里。此后,沙岭庄的村民也搬迁到闫家山西岭,而青岛化工学院、青岛木工机械厂、及海琴广场的兴建,再加上张村河与李村河的拓宽,使得全村拥有的土地数目锐减,闫家山人为此做出了牺牲 。

  上世纪80年代,闫家山村地大部分被国家规划为住宅地,靠土地生活的农民成立了公司,兴办起企业,由此也迎来了闫家山的又一次崛起。1994年闫家山人在自己的蔬菜地里盖起了楼房,一共11个楼座,这是青岛市第一个农民盖大楼的村子。1996年,原四方区成立的第一家农工商企业集团就是闫家山村。2002年,“雁山集团”成立,闫家山人从此走上了小康之路。

  独一无二的地秧歌

  说完闫家山村富裕的物质生活,再来看看闫家山人丰富的精神生活。说起闫家山的传统文化,那可是历史悠久,闫家山人可谓是多才多艺,柳腔、高跷、秧歌都曾是村民们的拿手绝活。

  据闫恒巨介绍,原先村里的东操场有一个青石垒的戏台,那就是同乐会表演的地方。全村热爱吹拉弹唱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聚在一起凑钱置办家把什儿,这在过去也叫制箱。村里曾有一位闫学良老人,为了振兴闫家山的艺术不惜把自家的驴都给卖了。解放后同乐会改为柳腔剧团,闫学田、闫恒章等人不仅是剧团的主要演员,还兼任导演、编剧。他们不仅演出传统剧目,还将村里的新风新事编进了戏里,很受大家欢迎。

  说起让闫家山人最得意的本事,那可要数全青岛市独一份儿的闫家山地秧歌。“地秧歌是大概180年前发源于咱闫家山的,人们从当时盛行的高跷秧歌中得到启发,将舞扇、铜钱棍、打棒槌等技巧与之融合,形成了这种十分有特色的秧歌,这种表演形式至今我们都没在别的地方看到过。”今年70岁的闫学江是闫家山地秧歌队的秧歌头,他十七八岁就会扭地秧歌,那时候闫家山人每逢节庆、丰收都要走到田间地头舞上一段,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这项文艺活动。但随着文革的开始,这项延续了一百多年的艺术活动停止了,此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再也没有扭起地秧歌,直到近十年间,过上了好日子的闫家山人又想起了祖上传下的这个好玩意儿。村里的老人们一拍即合,这才让闫家山的地秧歌重见了天日。

  闫学江介绍,地秧歌的表演者最初是要踩着高跷的,发展了一段时间,人们把七八十厘米的高跷变成了十几厘米的矮跷,于是舞蹈动作变得更灵活,这样扭动的幅度也更大了。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又有人把武术融入了地秧歌,于是干脆连矮跷也不要了,表演者直接在地上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这让地秧歌的观赏性又提高了不少。

  “虽然跟胶州离得近,但是我们的地秧歌却跟胶州大秧歌有着很大的不同。”负责吹唢呐的闫志荣将闫家山地秧歌的特色归结为两点:其一,就是演员们使用的道具,不再只是花鼓、手帕、扇子,闫家山地秧歌特有的道具有铜钱棍和木棒槌,这两样道具的加入让地秧歌的动作与其他秧歌表演有了很大的不同;再有就是闫家山地秧歌坚持用乐器现场伴奏,六七人的演奏班子,跟着秧歌队伍扭到哪里就走到哪里。闫志荣说,就是这些独有的特色让闫家山人舞起地秧歌时精神头格外足,而目前闫家山社区已经向区里递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大家都希望能为这个闫家山独有的艺术形式找到更广阔的舞台。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发现青岛 地秧歌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