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决定就业”让人生如何出彩

2013-12-27 08:5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李红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26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高1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我们常鼓励出身贫寒的年轻人: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家庭出身,却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是,社科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有考上重点本科院校,才能与城市家庭出身的孩子享有差不多的就业竞争机会,否则,倘若农村孩子考上一所普通本科院校,那么他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将远远低于那些出身于城市家庭的同学,甚至极有可能“毕业即失业”。

  而在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体制下,名校的招生指标更多地向大城市倾斜,农村孩子上重点本科院校的机会,本来就比城市家庭出身的孩子少得多。此外,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较少,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分布严重失衡,农村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就不及城市孩子,导致其成长环境及知识视野相对比较狭窄,大学毕业后在就业竞争中自然相对处于劣势。再加上,众多单位在招聘时设置户籍等门槛限制,致使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失去应聘的机会。

  家庭背景不仅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还决定着其就业质量。上述蓝皮书表示,城市家庭毕业生更易于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较好的工作单位,其平均初职月薪也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官二代”及“富二代”们可以通过“拼爹”顺利端上铁饭碗,而农村家庭出身的贫寒学子无爹可拼,缺少待业、择业的文化、社会及经济资本,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再调低就业期望值,能够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已是万幸 ,还如何奢谈改变命运?

  在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情形下,农村孩子能够进入普通大学学习已属不易,更别说在数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入读重点本科院校。然而,好不容易考上个大学,毕业后却不好找工作,更难以找到好工作,而日益高涨的大学学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权衡利弊之后,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开来,很多农村家庭干脆让孩子放弃高考去打工。当读书难以改变命运,农村孩子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之后,仍不能获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就业机会,正常的社会流动渠道阻塞不畅,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导致社会阶层固化板结、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影响社会活力。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定律,但在“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当下,“出身决定命运”的宿命论显得分外悲凉。要打破这种僵化的身份世袭,当务之急是尽快消除城乡、户籍等就业歧视,给农村大学生公平的就业机会,长远之计则是尽快弥补农村教育欠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相关新闻详见本报今日A37版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