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不能“等来等去”

2014-03-21 08:4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毛建国

  有时候,政府信息公开中出现“等等”,是因为所涉及的内容很复杂,里面的水很深,不便公之于众,于是用“等等”来避实就虚。但是,让公众知情权“等来等去”,不仅导致公众监督难,而且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实在是一大遗憾。

  与中央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改革坚定决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务公开时喜欢遮遮掩掩。编制预算说明时,谈到资金结转、预算支出时动辄在“亿元”单位后边加个“等”;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里,蜻蜓点水列出一个支出项目,用“等等”代替几十个项目“鱼目混珠”的情况比比皆是。(3月20日新华社)

  这篇报道道出了一个“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现象:翻看一下各种报告,不仅有着各种生僻的概念和名词,还有着各式各样的“等等”。不用说一般百姓了,即使一些有着专业背景的人,也很难看明白。每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吐槽报告看不懂,呼吁报告的“白话文运动”,讲的也是这么一层意思。

  “等等”,到底“等”什么,到底遮掩了什么?很多人对此想入非非。但想象再貌似真实,也未必是真实。公允地分析,预算报告中出现“等等”,有一些技术的原因。众所周知,在写作中,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使用数字时一般不连续使用3个。同样,出于行文精炼的需要,无法把项目一一列举,很难把数字全部标出,这时报告使用“等”就是技术需要。

  此外,还存在一些动机的原因。换句话说,有些内容很复杂,里面的水很深,问题难以启齿,不便公之于众,于是用“等等”来避实就虚。一位审计署驻某地特派办的人士介绍,一些政府的财务数据中简单列举一下再加个“等等”,主要是为了模糊处理。这位人士透露,“以前我查过一个案子,有个单位明明10个人去外地开会 ,结果列了几个人加上‘等等’说成200个人,多报住宿费来冲减餐饮旅游费用。一个‘等等’背后,可能就是一个集体腐败案件。”这个案例可能比较极端一些,不能说所有的“等等”都隐藏腐败,但“等等”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却是不争的现实。

  虽然有着多种原因,未必都是不可告人,可是原因躲在背后,当事人不站出来说明,谁知道真相是什么?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听到了那么多的“权力故事”,很多人已经形成了“习见”甚至“偏见”。即使站出来说明了,又有多少人相信?所以说,面对报告中的“等等”,公众很可能“不问青红皂白”,会“遵循旧例”地从最坏处考虑,把里面想得腌臜不堪。“等来等去”不仅导致公众监督难,而且伤害了政府公信力,实在是一大遗憾。

  当前,改作风蔚然成风。文风也是作风,报告自当尽量避免“等等”。即使出于行文考虑,“等等”也应该有补救措施。从公开的内容上讲,一要坚持全面性,尽量公开全部内容;二要坚持关注性,对公众感兴趣的内容,要明确而详细地公布;三要坚持互补性,有一些内容不便出现在纸质报告中,那就把内容上网,便于公众网上搜索。这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律师》杂志主编陈舒所建议的,“能否像查个人银行卡信息一样,在网上打造起一个政务信息的公众查询平台?这样的话,群众监督才能有穿透力。”

  李克强总理指出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而面对一份“等来等去”的报告,谁能够看明白?依据这份报告去监督,又从何着力?站在这一高度,政务信息公开不能让公众知情权“等来等去”。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