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聃 去年10月,由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牵头推出的“奶粉进药店”项目在北京开始进行公共测试。最近记者走访发现,个别药店平均月售奶粉仅四五罐。(3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按照记者和药店方面的说法,药店奶粉销售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手续繁杂,细节上欠缺,价格没有优势。很难说种种说法没有道理,但它们其实均非关键性因素。将奶粉置于药店内售卖,这实际上是用药品销售监管的高标准来为奶粉质量背书,但这充其量只是消费信心生成中的一个环节。国产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早让民众成为惊弓之鸟,相关事故后维权之难亦是谁都看得到的事实,这种分段管理体制,让药店内的奶粉根本无法赢得消费者的特别信任。此时倘若还有种种细节上的瑕疵,销售
遇冷不过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不能因为销售惨淡就否定“药店内售卖奶粉”的价值。纵然试点并不顺利,但推进还应继续。任何关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试点改革,其实都值得鼓励。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要从中发现问题,并推进配套改革的进行。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