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岭后村8成人家打过洋工 2年赚10年收入

2014-04-13 07:50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坐20多小时轮渡到韩国

  1995年初夏,8个人的护照、签证等手续办理完,麻同第将包括当时21岁的村民王照家和32岁的金修良等8个人送到青岛港客运站,坐上去韩国仁川的船,开始了22小时的航行。

  "家里太穷,当时找对象都困难,这次出去说什么也得赚到钱,够回家找个对象结婚就满足了。"王照家在船上这样想,他是8个人中年龄最小的,父母临走前特别不放心,嘱咐他情况不好就赶紧回家。

  "出去的这几个人家里都比较穷,我们也算是村里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金修良说,他们几个人在船上还商量了一番,最后发现大家想法都很有英雄气概,他们都是"贱命一条",不怕出危险,唯一害怕的就是被外国人看不起,还有就是被拖欠工资,他们也商量好了,大家拧成一股绳,谁要是被欺负,其他人都要帮忙。

  22小时后,8个中国"民工"扛着编织袋里装着的被褥等行李出现在韩国仁川,来接船的韩国企业工作人员很容易就认出了他们,又坐了几个小时客车,他们来到一个叫龙仁的城市,这里离汉城并不远,属于汉城的一个卫星城市。

  2年赚来10年收入

  忐忑中,8个人开始了工作,干的工作和村里那家韩资企业一样,都是机械加工的活儿。"刚开始,语言不通,也没好好谈待遇,反正觉得只要是比国内多点就行。"金修良说,他当时觉得很知足,到村里的韩资企业打工前,他在家干瓦工,每天只有7元钱的工钱。

  "第一个月工资我们每人发了3000多元人民币,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王照家说,他们后来慢慢发现,韩国企业每月发工资很及时,并且对待他们也很友好,后来他们的工资涨到了每月6000多元,大家就都安稳下来了。王照家那时候年轻,头脑也灵活,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将韩语学会了。"至少和当地人交流的口语没问题了,因为韩语的语言很简练。"王照家至今说话的语速仍然很快,不时蹦出几句韩语,他说,正是凭借语言好,他很快和企业经理混熟了,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

  1996年6月份的一天,更是让王照家忘不了。"那天我在做切割,不小心砂轮将手背切了一道很深的口子,鲜血直流。"王照家伸出右手,给记者看手背上那道10多厘米长的疤痕,当时经理二话没说,赶紧带他去医院治疗,并且工厂给了让他满意的赔偿。

  2年的合同期满,1997年夏天,王照家走在汉城的街头,身后拖着一个大行李箱,里面装满了采购的服装、电子产品、高丽参等,最特别的是一套高档化妆品。"因为我有钱了,之前家里就说给我介绍了对象,等我回来相亲。"王照家说,除了给亲戚带的礼物外,他特地多花了1000多元人民币买了这套国内买不到的化妆品,准备相亲的时候送给对方。

  8人每人带着七八万元回到了村里。"当时这笔钱够在莱西市区买一套房子。"金修良说,他两年赚了在国内赚10年的钱,回来后他就将自家的老房子翻新,盖起了两层小洋楼。

  向外国"进军"成村里时髦

  8个人回来后,生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村民们开始意识到了出国打工能赚到钱。1997年前后,又有一家名叫"二和"的纺织业韩企驻村,并且再次发出邀请函,20多名村民又坐上了去韩国的轮船。"那次招聘和第一次是截然相反的状况,不再需要劝说,甚至还有人来托我给找关系求情,希望能得到一个出去的名额。"麻同第告诉记者,那时候村里几乎所有年轻人都报名了,但对方企业要面试,只有通过的人才有机会拿到签证。

  1998年到1999年前后,东岭后村"出国打工"是一个高潮期,这家韩资企业没选上的村民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出国。"多数是通过中介机构缴纳一定中介费出去的,并且打工的国家也不局限于韩国了。"东岭后村为民服务代理员金维宾告诉记者,除了亚洲的韩国和日本,村民陆续"开创"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打工路。随后,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还有非洲很多国家都有了东岭后村村民的足迹。

  "村民们多数没有技术,选择的工作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有时缺啥工种就干啥工种。"麻同第说,出国打工的村民中,年龄小的18岁,年龄大的50多岁,有的甚至全家出动。女的大多是干保姆、洗碗工或者车间工人,男的当瓦工、木工、钢筋工、电焊工等等。

  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那样,出国打工也有被拒的情况,金维宾就因为被西班牙和意大利拒绝签证而没能出国。"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签证官看我不顺眼。"金维宾说,他的妻子则顺利去了西班牙,在一家华人开办的服装厂内工作,月工资1300多欧元,目前已经拿到了"绿卡"。

  在出国打工的"高潮期",东岭后村400多户家庭中有180多人在国外,据莱西市姜山镇政府的统计,不光东岭后村,附近的西岭后等几个村的村民也都没闲着,纷纷开始效仿走出国门。"当时我们家的一部电话就是国际热线呢,每个周末晚上都有村民来等亲人从国外打回来的电话。"麻同第的妻子说,不到几年的时间,村里几乎每家都装上了电话,并且都开通国际长途的业务。

  村里30多人拿到了"绿卡"

  "现在村里仍有近百名村民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有30多人拿到了 ‘绿卡’。"麻同第告诉记者,他们村有420户1400多名村民,其中80%的家庭有过留洋打工的经历,最多有人先后4次去过4个国家。主流去向从最开始的韩国,到后来西欧国家,再到澳大利亚、美国和非洲。发展最牛的是一名在西班牙的村民,目前已经在当地开办了装修公司,每年大约有200多万人民币的收入。

  "按照每人一年赚6万元的标准算,每年村里100名在国外打工者的收入总共就是600万元,前几年这些约占整个村子年收入的一半。"麻同第给记者算账,他春节期间从回来过年的村民口中了解到,目前出国打工,去澳大利亚一月怎么也能赚1万多元;去日本一月能赚6000元至1.4万元;西欧国家一般是7000元左右;新加坡一般能赚五六千元。

  积累原始资本回乡创业

  王照家和金修良等第一批出去的人回来后也没闲着,娶媳妇、盖房,将第一笔钱用完后,他们再次踏上了出国路。"不知道是不是那套化妆品起的作用,相亲的对象被我顺利地娶了回来。"王照家有些自豪地说,也可能是因为他本身近1.90米的个头和帅气的长相,加上有"留洋"的经历吸引了妻子。

  1999年,金修良告别妻子和孩子,独自一人再次去了韩国,这次他选择了一家装修公司,做铝合金门窗加工,月薪1万以上。"我年龄稍大一些,语言方面不大行,只会简单的问路等交流,所以有时候工作也会碰壁,即使这样,收入也是很高的。"金修良说,他这次在韩国干了4年,换了6个工作,最艰难的时候有一个月没找到合适工作,就到处找老乡和朋友蹭吃蹭住。身上不敢带多钱,每次发了工资就赶紧寄回家,最终2003年回来的时候,他家里已经有了近20万元存款。拿着这些钱,金修良在村里开起了小超市。

  同样是在1999年,刚结完婚的王照家带着妻子一起去了韩国,精通韩语加上头脑灵活,王照家带着妻子找到了一份加工电子元件的工作。"工作比较轻松,工作的环境也很好,最主要的是每人每月的收入都超过1万元人民币。"王照家说,由于从小家里穷,他们都有省吃俭用的习惯,他和妻子发了钱都会存起来,留着回来做生意,这一干就是5年时间,两人带了几十万回来了。"虽然生活节俭,但休息的时候王照家也带我玩遍了韩国,见了世面。"王照家的妻子说,回村里后,他们盖起了新房,开了农资批发部,还拿下了一个化肥品牌的莱西、即墨区域总代理。

  和他们俩相似的还有村民麻绳广,也是从韩国打工回来后,因为是厨师,就在村口开了一家2层楼的中韩料理店。

  90后开始对"打洋工"说不

  其实去国外打工虽然赚到钱了,但也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美。近20年间,东岭后村有近千人先后尝试了留洋打工的路,但同时也遍尝了酸甜苦辣。"这些年间,随着国内的改革开放,赚钱多少的差异也越来越小,不像20年前那样能有‘一夜暴富’的感觉。"王照家说,他也是感受到了这个变化,于是决定和妻子回乡创业。

  "当时出国不像现在有长时间的培训,去了之后几乎是两眼一抹黑,也碰到过那种拖欠工资、甚至恶意扣工资的老板,只能自认倒霉,当然就更不用说维权了。"曾在韩国做厨师的麻绳广说。

  "再就是孤独,尤其是有病的时候,哪怕就是个小感冒,也会想家。"金修良告诉记者,老婆一个人在家带着孩子,他始终觉得不放心。在国外打工,一般就是干活、吃饭和睡觉的三点生活,内心空虚、难融入当地的生活。他在韩国认识的国内朋友中,就有几个人把持不住自己,沾染上了不良习气,挣得不少,但花得也多,最终几乎是空着手回国。"也有个别村民,出国打工不务正业,最后还要家里寄钱给他买回来的机票。"麻同第说。

  如今,"留洋打工村"的90后年轻人逐渐放弃了这条父辈走过的捷径。"以前我们是没有选择的余地,那时候想当工人都是很难的事情,种地之余能跟着建筑队干个瓦工就很不错了,而现在你看看我们村附近有很多工厂。"金修良说,现在出国打工的收入仍然维持在10多年前的水平上,而国内用工费用在连年增长,甚至从报纸上看都有外国人来中国打工的。

  每年5000多人出国打工

  根据我市商务部门的统计,近几年来,青岛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一直保持在5000多人,人员数量上并没有大幅度的波动,也没有出现预想的逐年高速增长的情况。综合数据显示,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相比,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反而有回落的趋势。

  

相关阅读

出国打工 东岭 后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