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联手在青岛建职教基地 引进德国办学模式

2014-04-28 08:3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都市报4月27日讯(记者 单俊楠  魏海洋) 4月27日下午,由中国教育部、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主办,青岛市教育局承办的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在青岛举行,这标志着中德(青岛)职教合作基地正式落户岛城,这也是中德两国教育部继上海、重庆之后设立的第三个职教合作示范基地。

  记者了解到,青岛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合作早在20多年前就有,其中平度职教中心的德国“双元制”项目合作时间已达24年,即将进入第九阶段。“本次中德(青岛)职教合作基地的建成是对青岛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破题之举。”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表示。

  据悉,目前德国在青岛投资项目达247个,中德合作在青诞生了青岛啤酒和海尔电器,两国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青岛中德生态园。基于建校时间相近、设置的专业相同、校企合作伙伴规模及性质相似等因素,青岛商务学校在2013年就与德国北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区埃森市罗伯特施密特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计划在物流、商务专业中开设中德班,引进德方课程,试行互换留学生制度。

  记者了解到,中德职教合作基地建成后,青岛市将与德国在交流互访、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专业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重点学习、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加强交流互访等,从而形成有效中德职教合作机制,打造出青岛职教品牌。

  据悉,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将以十个核心成员单位为依托,首批的十个成员单位由中职学校和大学组成,将会建立项目工作站,这十个项目工作站将因地制宜,创新适合自己的职教模式。同时,将挂牌成立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该研究所将会开展相关研究,服务青岛本地的职教发展。记者从《中德(青岛)职教合作基地建设方案》中看到,青岛将建设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信息平台,每2年召开一次中德职校(校企)合作对话活动。职业院校将与德资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同时还将争取环渤海湾区域德资企业、合作学校加入到示范基地。

  记者了解到,“青岛职教”将确立发展目标,分别是国际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将继续扩大项目工作站的规模和覆盖面,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据了解,从该基地走出来的人才将首先服务于德资企业,随着项目发展,培育出的人才会不断服务于青岛的企业,带动人才战略发展。

  对话

  青岛职教培育德国特色


  围绕青岛职教发展的前景与契机,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

  德国人的精致、精准值得学习

  记者:青岛为什么要引进德国的职业教育?

  王铨:青岛职教的合作是多方位的,和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职教合作,但是从这些年的青岛职教合作发展情况来看,感觉还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最优。德国人做事的精致与精准,很值得中国人学习。对职业教育来说,培养的学生直接要进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线,德国的职教模式对于学生的这方面发展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们明确提出要培育青岛职业教育的“德国特色”,突出德国元素。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这是青岛所需要的。德国职教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值得青岛学习。

  引进课程教材,聘请德国专家

  记者:这次中德职教合作和以往有何不同?

  王铨:我们要发挥这个基地的特点,该基地与重庆和上海的中德合作模式不一样 ,他们是在大学里,我们的合作是挂在青岛市教育局。我们会在更大的范围内辐射合作。谈到与其他中德职教合作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内涵更加充实,外延更加扩展,从大学的合作模式扩展到中职学校。辐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围绕德资企业,也能为青岛的相关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最重要的两个抓手是十个项目工作站和中德职教研究所。我们首批确定了十个核心成员单位(见图表)。将采取“项目工作站”运作模式,以项目工作站为示范基地建设的载体和平台。

  在青岛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加挂“中德职教研究所”牌子,通过招聘专门研究人员开展中德职教研究,承接国家 、省、市关于中德职教合作的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扩大中德职教合作的范围和影响。

  我们将推广德国“双元制”的理念和做法。学习、引进德国职教课程、教材及教学模式、质量标准和国际通用资格证书体系。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发展,特别在机械制造与装备 、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环保等领域,加强中德职教合作,为青岛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人才支撑。鼓励聘请德国职教专家到青岛职业院校任教,探索在德国建立青岛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培育学生国际眼光,满足本土需求

  记者:中德职教合作基地对青岛意味着什么?

  王铨:中德职教合作基地正式落户青岛对我们设想的“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基地前期筹备有两年的时间,平度职教中心的建立是中德职教合作的破题,以后将让“德国特色”体现在青岛职教中。

  这个基地总的来说要突出国际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国际化是指,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很多学生的就业是面向国外公司和国内外资企业。

  青岛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则是指还要体现出青岛的特点。德国的“双元制”是教学的模式也是办学的模式,从培养的学生方面来说,职教学生是要到企业中去,所以必须靠整个社会来统筹发展,社会方面要共同来为学生进企业创造环境 ,这就牵扯到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做好了,就能很好地解决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问题,也能为企业以及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双元制落地岛城已20多年

  青岛市教育资深专家、市教科所翟广顺研究员介绍,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思想指导性,最先进入青岛视野的就是德国的教育,尤其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深受重视。

  早在上世纪中叶,德国就形成了从学徒工培训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在职培训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经过对话、交流、协商,青岛市政府决定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启青岛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过去20年来,青岛‘双元制’办学模式面向全省、全国共培训职业学校校长、教学骨干8000多人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万余人,向社会输送5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翟广顺说,1991年起到2011年,历经7个阶段20年的合作,2011年3月中德双方再次签订第8阶段的合作协议。翟广顺认为,“双元制”之所以能在青岛教育史上持续20多年,自有其独到之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教育同生产紧密结 ;企业对教育的广泛参与;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青岛职教应搭高考改革快车

  今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即将出台的中国高考改革方案,实行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翟广顺对青岛实施两种模式高考的前景很看好,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就实行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合理分流,20多年来 ,一直保持着5:5大致相当的比例,“借助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这个平台,以及整个高考改革大环境 ,青岛可以更好打造地打造岛城职教品牌,两种高考模式的推行也会为更多青岛职业学校的学生创造更多升学机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含金量。”

  翟广顺指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许多高校尤其是知名度不高的地方高校徘徊在研究型和职业型之间举棋不定。但高考改革过程中,公众摒弃技能型教育是“二等教育”的偏见至关重要,如果不转变对“蓝领”阶层的歧视,技能型高考便可能遇冷。 记者 单俊楠 魏海洋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江海峰]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

商讯

公告>

楼市动态

更多

频道推荐

山东 | 青岛

互动

社区 |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