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岛往事:曾是过往船只天然避风港

2014-05-06 09:3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 ,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80多年前 ,初到青岛的闻一多首先看到的是小青岛。这座位于栈桥北端的小岛,面积虽小 ,但却有着一座浪漫的白塔。实际上,“青岛”这个名字的由来也与这座小岛有关。德日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尔考纳岛、加藤岛。那么曾经的小青岛历经了怎样的风雨洗礼,如今又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呢?登上小青岛,看着眼前的灯塔、军火库等历史痕迹,一切都能找到答案。

  曾是过往船只天然避风港

  站在海边,很多人会被那个翠绿的岛屿所吸引。它就是小青岛。从视觉上看它有些神秘,在远处觉得很大,越靠近它觉得越小。小青岛的确很小,它的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

  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告诉记者,几百年前的小青岛就是个特殊的地方,这里总是风平浪静,一旦发生台风,附近的船只便迅速驶入这里避难,一次能停十几只。那时这个岛并不是很出名,只有过往的渔民知道。很快,有一个人发现了它的作用,他就是即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县令许铤,也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

  在明朝时,朝廷实行海禁,即墨因土地贫瘠,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后来,有几户人家冒着坐牢的风险跟南方进行海上贸易。这件事被许铤发现了,他不但没有问罪,反而以此向皇帝上书,希望能准许南北海上贸易。令人吃惊的是,皇帝竟然同意了,“当时总共开了三个口,青岛口、金家口,还有女姑口。”鲁海说,三口同时开放,青岛口的发展最迅速,这还得益于小青岛为港口提供了天然屏障。有了青岛口,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了陆地。而作为屏障的小青岛并不只是避风港,据记载,清朝时小青岛上曾住过人。乾隆年间,河南姜氏一脉,迁往青岛,住在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姜氏一族退出该岛,到陆地定居,后“西返中土河南故地”。

  “青岛”源自于“小青岛”

  不管是这座城还是这个岛,在1899年,它们的命运同时被改写。记者在《中德关系史译文集》中查到了1899年10月12日海军大臣梯尔匹茨的一则告示,其中称:德皇陛下命令,将胶州湾保护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小青岛则改名为阿尔考纳岛。那座吸人眼目的白塔叫小青岛灯塔,它的建造者是德国人。德国人占领青岛后,首先在小青岛上设立了两盏用以“指示停泊场”的绿色灯标,以指挥进出青岛湾的船只。当时,德国胶澳总督还规定,凡是进入胶州湾的船只,必须由海港领航员在小青岛上船 ,引导入港。因此,小青岛灯塔成为引导海上航行的重要航标,青岛解放后,市有关部门对灯塔做了大规模整修,增高了塔身,使灯塔的建筑总高达到18米。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此时的青岛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至此,“青岛”二字完成最大的蜕变。“它从海上一座小岛的名字,变成一座城市的名字,这是小青岛的使命,也是它最大的意义。”鲁海说,从青岛口到青岛市,这个过程都是源于小青岛。

  小青岛曾是重要军事重地

  由于小青岛地理位置显要,1938年,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岛,小青岛再次沦为日本侵略军的驻地。沿着小青岛上的琴屿路往下走 ,没多远会发现一条长长的堤坝,这条防浪坝,见证了日本侵略的罪行。据介绍,这条防浪坝建于1941年,当时日军看好小青岛的位置,要将其建成军事重地。为了方便运输,他们在小青岛和陆地之间修筑了这条堤坝。

  这是一条钢筋混凝土的长堤,长377米、宽8米。正是这条长堤,让原本被孤掷海上的小青岛成为人工陆连岛,青岛东侧便成了停泊日军军舰的锚地。抗战时期作为军事基地,小青岛不准市民上去游玩。小青岛上有一个军火库,但是已经被封闭了很久,无法进去看看到底什么样子。沿着台阶往上走,一个圆柱形的堡垒呈现在眼前,用石头垒起,看起来坚硬无比。后来,这个堡垒的顶部被抹上水泥,摆上四个小石凳,开辟成休息场所。

  关于琴女的动人传说

  小青岛有很多别名,如琴岛、琴岗、琴屿,都离不开一个“琴”字。至于为何会有这个字出现,说法可就多了。其一是地形环境说,自从日本修了那条防浪坝后,从空中看小青岛就像一把古琴,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琴岛或琴屿。

  其二是自然现象说,据《琴岛诗话》记载:“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声铮铮如琴声之故”。意思是说,小青岛山如琴,海为弦,海风轻拂,涛声就像美妙的琴声。其三就是谐音字说了,“青”字在发音上属于后鼻音,“琴”是前鼻音,很多人前后鼻音不分,也就把青说成了琴。

  相传,琴女是一位仙女的化身。很久以前 ,青岛还是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小伙子,他心地善良、吃苦耐劳,每天日出打鱼日落回家。琴女看在眼里,渐渐地爱上了他,于是偷偷下凡,与他相恋,并结为夫妻。每天傍晚,琴女都会站在海边抚琴,即便是在大雾天,丈夫也能听着琴声归航。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他刮起一阵台风,将小伙子的船掀翻了。琴女抚着琴在海边等啊等,可是丈夫却迟迟不归,最后,痴情的琴女也跟着殉情了。但此后仍然能听到海边传来的琴声,人们说,是琴女的魂魄和琴声幻化成海浪拍岸的声音,诉说着对丈夫的思念。

  凄美动听的古老传说感动着人们,后来雕塑家张白涛发挥想象力制作了琴女雕塑,而她裸体的艺术造型也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 ,他们希望在琴女的见证下,让爱情长久,让婚姻幸福。 文/记者 郝园园实习生 刘晓林  孙艺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小青岛 往事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