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青岛
琴女雕塑
青岛百合
很久很久以前,胶州湾上有三个美丽的小岛,一个山岩耸秀,林木蓊清被称为青岛;一个山岭起伏,沟壑纵横被称为黄岛;还有一个是胶州湾内第一大岛,传说秦始皇曾在那里乘荫歇凉,故称荫岛(又名阴岛,即现在的红岛)。而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德日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尔考纳岛、加藤岛。
您是否了解小青岛的历史?它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登上小青岛,看着眼前的灯塔、军火库等历史痕迹,一切都能找到答案。
从岛名到陆地 “那个有白塔的岛叫什么?看起来很大。”站在海边,很多人会被那个翠绿的岛屿所吸引。它就是小青岛。从视觉上看它有些神秘,在远处觉得很大,越靠近它觉得越小。小青岛确实小得可爱,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
几百年前的小青岛就是个特殊的地方,它不像团岛那般周边礁石遍布,船只停在距离几十米处就不敢再动。这里风平浪静,一旦发生台风,附近的船只便迅速驶入这里避难,一次能停十几只。那时这个岛并不是很出名,只有过往的渔民知道。很快,有一个人发现了它的作用,他就是即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县令许铤,也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
明万历六年(1578年),许铤独自来即墨上任,他走遍海域和乡土后,将青岛的名字记入《地方事宜议·海防》中。上面是这样说的:“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期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
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告诉记者:“明朝时,朝廷实行海禁,但即墨因土地贫瘠,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后来,有几户人家冒着坐牢的风险通过海上跟南方进行贸易。”这件事被许铤发现了,他不但没有问罪,反而以此向皇帝上书,希望能准许南北海上贸易。令人吃惊的是,皇帝竟然同意了,“当时总共开了三个口,青岛口、金家口,还有女姑口。”鲁勇说,三口同时开放,青岛口的发展最迅速,这还得益于小青岛为港口提供了天然屏障。胶州湾内女姑口所立《重整旧规》碑文明确记载:“我即邑(即墨)自前明许公(许铤)奏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即通,农商之利益普……”。有了青岛口,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了陆地。
“明初防倭在沿海设卫所,小青岛原为浮山所管辖。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青岛后,青岛更成为海防重镇。”《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中的这几句话又表明,那时小青岛的军事地位已经凸显出来。
据记载,清朝小青岛上曾住过人。乾隆年间,河南姜氏一脉,迁往青岛,住在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姜氏退出该岛,到陆地定居,后“西返中土河南故地”。
德国人在上面建了灯塔 不管是这座城还是这个岛,它们的命运同时在1899年被改写。记者在《中德关系史译文集》中查到了1899年10月12日海军大臣梯尔匹茨的一则告示,其中称:德皇陛下命令,将胶州湾保护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与此同时,小青岛改名为阿尔考纳岛。阿尔考纳是普鲁士军队曾侵占波罗的海岛屿上的一座山峰的名称。也有的地方写作“阿克那岛”,为什么要叫“阿克那岛”呢?有人说,这是一个德军上校的名字,为了激励德军拼死抢占山头,所以德国统帅部出了这样一个“坏主意”。
把大家吸引过来的那座白塔叫小青岛灯塔,它的建造者就是德国人。德国人占领青岛后,首先在小青岛上设立了两盏用以“指示停泊场”的绿色灯标,以指挥进出青岛湾的船只。当时,德国胶澳总督还规定,凡是进入胶州湾的船只,必须由海港领航员在小青岛上船,引导入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德国人修建小青岛灯塔,成为船只进出胶州湾、青岛湾的重要航标。据市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灯塔高15.5米,形状为底宽上收的宝塔状,有基座,登6级石阶至一层,塔门北向,花岗石券门。基座及二层均为八角形,花岗条石砌筑。第三层为圆柱形,上有钢板尖顶,铆钉连接。塔内有30级石制螺旋楼梯。塔下有附属建筑,为一层石砌券门,建筑面积20平方米。《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中说:“初建时曾悬挂过绿式长明灯两盏,几经改进,成为现在的旋转式牛眼透镜,为德国制造。1997年更换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
青岛解放后,市有关部门对灯塔做了大规模修建,增高了塔身,使灯塔的建筑总高达到18米
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也学德国人给小青岛改名为“加藤岛”。据说,“加藤”是当时一位日本海军中将的名字,而占领的整座城市还是叫胶澳租借地。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此时的青岛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至此,“青岛”二字完成最大的蜕变。“它从海上一座小岛的名字,变成一座城市的名字,这是小青岛的使命,也是它最大的意义。”鲁勇说。
濒临灭绝的青岛百合 冬天的小青岛被南北风夹在中间会感觉有点冷,尽管如此,小青岛管理处主任陈莉说:“每天还是有不少市民过来,晨练或者赶海。”持续几天的雾霾遮挡住了太阳的光亮,小青岛在一轮红色的太阳下别有一番风韵。也许,只有这世外桃源般的安静才能配得上青岛百合。
青岛百合,是19世纪德国专家考察小青岛时发现的,植物专家认为百合有近百种,花呈紫色或有紫晕,并具有浓郁香气的才是上品。小青岛上的百合就是不多见的上品,因为它的花是橙红色或橙黄色的,带淡紫色斑点,每株百合花由5~7片单花形成,像是个五角星。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叶子也是轮生的,也就是说叶子一片片围成轮状。由于此种百合花是在小青岛上发现的,所以被定名为“青岛百合”,德国人也因此称小青岛为“百合绿岛”。之后它被收入国际植物学刊、世界植物名录和植物学大典等重要文典,这样的荣誉在青岛花卉中是为数不多的。
可惜的是,青岛百合的身影逐渐消失。有人说,是德国人在这里修灯塔时将它们都破坏了,还有人说,是日本人在这里修军火库时破坏的。这些因素都不排除,当然还有一点是,热闹的人流也为小青岛带来不少烦恼,百合就在陌生的人流中不见了。如今,青岛百合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稀有濒危植物名录,小青岛上已不多见,每年夏天在崂山的幽谷里,幸运的话或许你能与它邂逅。
陈莉带城市信报记者来到一小块空地上,她说:“2000年左右曾有市民和政府部门为我们捐献过几十株青岛百合,但是现在只剩五六株了。青岛百合的根部有点像水仙花,都是呈‘大蒜’状的,所以它们都是被连根挖走的。”青岛百合的花期在5月份,而且花期很短,只有一周时间,虽然没看到它的真容,但小青岛管理处提供了几张照片,陈莉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雨后的上午,岛上的青岛百合绽放了,花瓣上还带着清莹的雨滴,显得更加妩媚了。100多年前,它们就是以这样的姿态吸引了德国专家们的眼光。
除了青岛百合,小青岛的惊喜无处不在。陈莉说:“岛上还有野生的花,一到夏天特别好看。”如果在6月份之后来到这里,在某个石头缝隙、或者某块不起眼的地方,你或许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回想小青岛公园的日子 回到中国怀抱的青岛在迅速发展着,小青岛也因天生丽质很快成为旅游景点。20世纪初,青岛渐渐成为旅游城市,小青岛也成了游览的景点。1934年,小青岛上开辟了道路,安装了石桌石凳,架设了木架牌坊,平整了花圃,新建了一处茶亭,还修筑了游艇码头,供游客乘小艇渡往,短暂安宁时期的小青岛,已被辟为公园。
提到那个年代,鲁勇的父亲、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回忆:“那时候去小青岛得从栈桥上坐船,当然不是现在这种大船了,是摇橹的小船,一次能坐七八个人,晃晃悠悠一会儿就过去了。那年我只有5岁,只觉得这岛很奇怪,远处明明看着很大,越靠近却发现越小。上面很漂亮,在灯塔下面还有家小餐馆,门口摆了四五张桌子,主要以海鲜为主。记得一些小朋友很喜欢玩一种紫色的小豆豆,放在手里啪一声挤破,紫水就会从里面流出来,弄一手紫水后觉得新奇又好玩,却免不了受母亲的批评。那时候还不认识青岛百合,如果知道它后来会列入世界植物名录,我一定会仔细看看它,或许那会还能找到它的身影呢。”
海中的小青岛,没有陆地上的嘈杂,一切都那么安静,这样的世外桃源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踪影。陈述斋留下的那首诗便成了小青岛的代表作:
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如螺。
云鬟别有飘萧态,似向风前浴晚波。
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岛,小青岛沦为日本侵略军的驻地,他们又开始破坏了。文/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图/城市信报记者 李隽辉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