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慧群
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有被打败的时候。但是,如果有师友在旁监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好比一根十分弱小的竹子,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竹林中,为了与它们争夺阳光,自然也会长得笔直。荀子所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也是这个道理,生活在好的环境里,有助于健康成长。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刚进京城时,曾国藩住在城外,他与吴竹如交往十分密切,一见面就畅谈关于身心、国家的大道理。吴竹如介绍说窦兰泉很有见识,人又淳朴,希望曾国藩搬进城住,城内唐镜海先生可以做老师,倭艮峰、窦兰泉可以做朋友,有
师友夹持着,即便懦夫也会立志。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必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曾国藩觉得自己生平全没用猛火煮过,虽稍有见识,也是从感悟中得来的。偶尔用功,也不过是兴之所致,就好像还未煮沸的汤,就赶紧用慢火温,将会越煮越不熟。于是,他搬到城内,抛除一切杂想,从事于克己之学。后来,在吴竹如家中,曾国藩和师友们对程朱理学进行潜心讨论,场面十分热烈,连吴竹如的儿子吴应炽也被吸引,"侍立窗外静听,常至夜分"。曾国藩还将日记给朋友们评点,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体会。
出身于湖南湘乡半耕半读之家的曾国藩,早年所受教育并不完整,他比较愚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中,他二十三岁时,考第七次才中了秀才,一年后中举人,又四年,到二十八岁才中进士,点翰林。入翰林院后,他的学术造诣还相当浅陋。然而,自从搬进城住后,曾国藩和师友一起研读了很多书,他博观约取,后来还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师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此言果然不虚。
据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记述,梅兰芳小的时候,资质平平,他们家是梨园世家,名师朱师傅一开始很耐心地教他,可他就是记不住,把朱师傅气得不得了。梅兰芳的爷爷梅巧玲曾经资助过戏班里急等钱用的吴菱仙,当吴菱仙得知恩人后代的这种情况时,主动提出分文不收教梅兰芳。在吴菱仙的精心教导下,梅兰芳学业突飞猛进。喜欢看戏的齐如山第一次看梅兰芳表演时,梅兰芳才十六七岁,齐如山觉得梅兰芳嗓音好、会唱、身材好,但身段(动作)、表情还有待加工,于是很想帮帮他。齐如山写了一封三千余字的信教梅兰芳做身段,梅兰芳照改后效果很好。后来就有了齐如山与梅兰芳见面成为好友,他们互相配合,在巧安身段、改编旧戏后,他们合作得非常充分,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再后来才有梅剧团赴美演出,梅兰芳被洛杉矶波摩拿学院赠予文学博士学位,对中国戏剧的前途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一个言不出众、貌不惊人、学戏前途渺茫的旦角成长为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真正体会到了"明师益友,重重夹持"的功效。
"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这话极富哲理,更具有可行性,你想实现你的梦想吗?请先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师友夹持"圈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