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1日本报发起“
减负增效”大讨论以来 ,不少热心市民拨打本报热线对此问题发表看法。到底该不该减负?该如何减负?“减负”过程中 ,家长 、老师 、学生该如何做?近日,本报
采访多位学生、家长、老师 ,倾听他们对“减负”的看法。如果你对“减负增效”有不同看法或存在困惑,欢迎拨打本报热线66733311参与讨论。
学生期盼更多自由时间
李同学现在是初一的一名学生,自从升入初中以来,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小学增加了不少。“每天放学回家就开始写作业、背课文,常常需要1个半到2小时。”李同学介绍,作业和背诵的知识都挺多 。周末休息的时间长点,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相对增加,而这两天家长还给报了些培训班。“老师和家长的心情我们能理解,就是有时候觉得真的是挺累的,希望能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李同学说。
“学校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了,现在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多了,晚上也能看自己喜欢的哲学类书籍了,我现在正在看《庄子》呢。”
城阳区实验中学学生邵志浩现在读初二,据他介绍,现在学校布置的作业比以前少了,上课的模式也有新变化,课堂上6位同学组成合作小组。自己在自学中发现的疑惑,小组同学间可以讨论解决也可以请教老师,感觉学习效率比以前提高了。据他介绍,现在学校还组织了“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节日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程,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校生活更丰富了。
家长学生不能太放松
城阳市民张女士的孩子现在正在读初中,在她的印象里,孩子比上小学的时候累多了,每天回家后的学习时间也在两个小时左右。“我也觉得孩子挺辛苦,希望能给他们减减负。”张女士觉得,学校老师可以适度减少书面作业的量,比如一天一个小时左右,让孩子巩固新学的知识。“如果孩子一点作业没有,一放学就完全放松了,心里的压力也小了。作为家长来说,孩子学的知识我们也不懂,不能很好地监督孩子,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张女士觉得,心里没底就会给孩子报辅导班,让辅导班老师来帮助自己督促,这样实际上造成了“校内减负、家长增负”的循环。
对此,也有家长打本报热线发表看法,他认为学生“减负”的过程,其实也是老师和学校“增效”的过程。学校需要更合理地设置课程,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研究课堂教学,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更加科学的引导式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减负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老师
让孩子学会“自学”
城阳区实验中学的王伟已经当了12年老师,对于学生减负她觉得很有必要。“从高考改革方向来看,以后会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再单纯地看成绩,所以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调整。”王伟介绍,他们学校现在就在尝试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以前上科技创新课的时候大多数是通过视频 、材料来展示,而现在则是充分整合各种优势教学资源,例如,带学生去农大动漫设计室 、克隆技术现场,让学生自己感受高科技的力量,然后养成在生活中进行小发明、小创作的意识等。”王伟称,现在不是直接灌输“应该怎样”,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思考。
“我觉得减负其实就是让孩子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除了学好课本知识,还有就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当然前提要帮着学生学会自学。”王伟介绍,现在他们班里实行小组合作制,让学生们“兵帮兵”互学。“其实学习氛围是很容易传染的,有自学意识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得会更优秀,容易带动小组其他成员学习,而且小组量化评比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能被评优,现在来看班里以前不爱学习的学生现在成绩也有所提高。”
文/记者 焦红红 图/城阳区实验中学提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