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利权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8月19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用“烂片”“猥琐”等词形容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认为这部影片“前后情节如‘仙人跳’一样毫无联系地推进”,并称韩寒本人“文笔极差”“是当代媒体联手文学界打造的一个虚假文化偶像”。 肖鹰对电影的叙事结构、演员表演方式以及韩寒本人写作能力都提出了强烈质疑,许多语句直白犀利 、不留情面,“尺度”之大令人惊讶。中国青年报官网中青在线随即刊登了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的文章,直言肖鹰是在用“大鸣大放大字报的老套路”来批斗一个人,这基本上代表了舆论对于肖鹰一文的态度。同一家报社的一报一网“互掐”,颇有观点交锋的意味。之后肖鹰又在澎湃新闻的专访中表示,现在有些电影批评家和媒体“既不负责任也没有水平”,自己站出来批评韩寒,是因为“中国批评界无底线的懦弱”。
如今《后会无期》势头正猛,轻松夺得6亿票房,肖鹰教授却批评“韩寒猥琐”,确实算得上“不懦弱”甚至“勇敢”,然而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负责任”。作为一名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公民,通过媒体亮出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不过文艺批评应当“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作者的人品而完全否定他的作品,更不能因为作品烂而认为作者人品次 。令人遗憾的是,肖鹰一文并没有准确把握这个度,明明是围绕电影《后会无期》的艺术讨论,却异变为谩骂。“韩寒猥琐 ”“骗子”之类的用词,私下讲或许是出于个人喜恶,只要不是刻意的人身攻击 ,怎么评判都不过分 ,然而如此直白地用于公开的文艺批评,恐怕并不专业和负责。
在一个允许自由讨论、尊重不同声音的社会,认为《后会无期》是一部“名不副实、逻辑混乱、没有诚意的电影”,倘若事实清楚、有理有据,人们不是不能接受,反而会根据批评印证自己的判断。然而,肖鹰一再声称“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以及“一个辍学生假造的文化骗局”,从用词到观点似乎都很“高大上”,但是他所有的论点都是建立在没有定论的论据之上——既不能证明韩寒确有“代笔”,又不能证明韩寒身后确实存在“关系错综的多种利益集团”。肖鹰教授难以容忍的“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不过是其幻想出来的“敌人”,如此大张旗鼓地予以讨伐显得过于刻意。
文艺批评应该“对事不对人”,一切争论要停留在艺术和事实层面,避免偏激论断和棍棒文风。既然反感“大鸣大放大字报”的批评方式,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击 ”。肖鹰文章观点优劣同样不能代表其人品好坏,那些以辱骂回击肖鹰的网友,也需要冷静、客观、理性。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