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老楼
日本经济侵略地——取引所 站在
馆陶路上,随便问一位市民:“这里最出名的是哪栋老建筑?”他们都会给你指向馆陶路22号的一栋浅黄色三层老楼(局部五层)。站在它面前,发现它有些严肃,平静地审视着面前的车来车往,又似乎冷冷地眺望远方。从1925大楼竣工之日起,已经过去了89年,主人的变换,时代的脚步,它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青岛取引所旧址。
它之所以如此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因为它当年不仅全市有名,在全国都小有名气:建成于1925年,取引所是日文中的汉字,其意思是“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旧中国,“青岛取引所”是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由日本设计师三井幸次郎设计,是继德国总督府后青岛最大的公用建筑。它的证券厅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为一座有600个观众席的剧场;期货厅被改建为可以进行排、篮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曾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地点。
在日本第一次侵占之前,馆陶路应该说比较荒凉,因为当时的德国只是把这里当做通向大港码头的普通小路,没有大规模建设,当时主要的房子是胶海关宿舍,丹麦领事馆的前身德国洋行和馆陶路1号的横滨正金银行使得这条路有了一点金融街的雏形。日本侵占青岛后,日本各银行接踵来青设行,大量吸收存款,发行巨额货币,支持日本商民在青开店设厂,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劳动力,进行经济掠夺。横滨正金银行就曾强制推行日本钞票,排挤其他货币。1919年3月,正金银行的存款余额已达800余万元,成为青岛金融的“霸主”。
同样是处于经济掠夺的需要,青岛取引所粉墨登场。1920年2月6日,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公布《青岛取引所规则》,宣布设立取引所,定为官营,9月开始营业。分证券、纱布、土产、钱钞4个部,另设商股信托会社,以办理交割、担保及垫款业务,名义上是商人买卖交易的场所,而实际上是日本垄断市场、操纵贸易的工具。根据青岛市档案馆的一张老照片显示,当时的取引所仅仅是一排普通的小平房,“具体地址还没有考证出来”,青岛市档案馆的宣传处处长周兆利告诉记者。1925年,在馆陶路中部建起了取引所大楼。而建楼的资金中,掺杂着中国人的血和泪,这就是著名的青岛股市潮事件。
根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在《青岛思往录》中记载,为了建设交易大楼,取引所自身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每股面值为12.5元。日本大阪财阀派代理人松井伊助来到青岛,他先放出消息,使青岛商民认为股票大涨,纷纷购进,这时,民间传来“小道消息”,说青岛取引所因资金困难,大楼将暂停建设,中国人又把股票抛出,松井趁机吃进。随后称日本资金大量涌进,中国人又一涌而上,股票最终在每股50元涨停。期间,松井已将手中的股票悄悄抛出,并宣布,股票不作为上市股票,持有人每年只能以其领取红利,而不准市场交易。消息一公布,全市一片混乱,股票跌落到10元,松井等少数日本人大赚了一笔,取引所也筹足了新大楼资金。这次股市风潮,使许多中国商人大受其害。中国政府1922年收回青岛后,在报告中提到:“华商亏累已过350万元之巨。”
一度风光的取引所后来的命运是:1942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消耗过巨,且流通受到限制。被迫停业。1944年6月26日,青岛取引所临时股东会议议决解散。
青岛文史学者王栋五六年前曾经进入到青岛市取引所旧址中,“当时里面有些陈旧,但是主要的装饰都还在,比如墙面的石膏板、花纹、图案等,都是古典的欧洲风格,还会有一种历史穿越感”。
如今,青岛取引所旧址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还成了年代戏剧组的最佳取景地。青岛知名外联制片李建成告诉记者 ,上个月他还带领一个剧组进入到取引所旧址里拍戏,“每年都有剧组来到馆陶路拍戏,只要是文革以前的年代戏,都会进入到取引所里拍,里面地方大 ,年代感比较强”。他告诉记者 ,青岛取引所作为取景地可以上溯到2001年,“当时海军俱乐部搬走了,里面空了出来,因为地方太大 ,一时找不到租客,于是我们便每年都和这里联系拍戏,租金不贵,当时每天500元,这么大的场地很实惠,一般都会拍两到三个月,倪萍主演的《大浴女》70%的场景都出自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