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水不纯 恰是监管“漏水”

2014-12-08 09:06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薛易

  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检信息。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等微生物超标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合格率超过两成,791种各类饮料被爆不合格,其中饮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其他瓶(桶)装饮用水样,抽检样品不合格就达775种,占97.97%。不合格样品中,也不乏乐百氏、娃哈哈、怡宝等知名品牌产品。

  瓶(桶)装水的不合格率如此之高,而且其中不乏知名品牌,乍一看真让人咋舌。想想平日里都是怎么喝下这些水的?难道这是要逼我们再重新回到只喝白开水的日子吗?

  然而仔细查一下,就会明白瓶(桶)装水存在问题早已不算什么新闻了。真正算新闻的是,经过一番番的曝光和整治,瓶(桶)装水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久治不愈,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还记得在今年5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出通报,称抽检2846批次瓶(桶)装饮用水样品中 ,不合格样品率为11.9%,并表示“各地已按照总局部署要求及时处置”。怎么半年多过去,不合格率已经超过两成了?也许,这样的数字只能作为参照,但这一对比结果难免会让人心惊肉跳。

  不得不追问,不合格率如此之高的瓶(桶)装水,是如何通过检验并投放到市场中去的?当然应该承认,监管部门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公布出来,对公众也有一定警示和参照作用,但这种警示怎么看都带有鲜明的“马后炮”色彩。为什么不能在水出厂之前,就将其封堵在工厂之内,或者制定完善的制度,让企业根本都不敢生产这种不合格的水?这才是监管部门最应该做的工作。让消费者在市场上的水中自己遴选,显然不太靠谱,也是一种失职。

  只能说,在瓶(桶)装水高不合格率的背后,恰恰是监管在漏水。这里需要提及一个标准问题,在2013年农夫山泉事件之后,瓶(桶)装水的“标准”成了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一个词儿。话说回来,消费者本来就不需要成为标准问题的行家,倒是监管部门应当为了自己的公信力,及时站出来做出解释。一方面严把质量关,给问题厂家以严惩,不管相关厂家有多大牌,都不能装装样子了事。另一方面,在公布“黑榜”的同时,也要设立“红榜”,本着一片公心,对某些放心品牌予以表扬和奖励。

  除了加强管理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提高瓶(桶)装水行业的入门门槛。这一行业的低门槛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媒体频繁爆出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租一间厂房,经过简单处理之后,将水灌入瓶(桶)之中就开始卖的情况。这种瓶(桶)装水企业,真的只是在搬运“大自然”而已,除去广告和物流成本之外,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且,乱象之下也容易导致行业陷入恶性竞争,价格战之下,“劣币”驱逐“良币”。

  瓶(桶)装水是一个真正事关千家万户的问题,监管部门应该睁大眼睛,切实负责,提高监管水平。同时,也应对失职的相关部门进行问责。少了这一重要环节,“罚酒三杯”式的处置就会泛滥,消费者的健康也就容易变成未知数,舌尖上的安全终究无处安放。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