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年俗渐显三大变化

2015-01-27 14:42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春节临近,京城处处弥漫浓浓的年味儿,大小庙会张灯结彩准备迎客,商家购销两旺,红红火火。可您是否注意到,现在北京人的年俗已经和几十年前大不一样。年近七十的北京民俗专家王作楫说,粗粗算来,年俗已经在三个大的方面发生了变化。

  从办年货三部曲到一站齐

  北京人过年是从腊八以后开始的,筹办年货是开始过年的标志。“我小时候,因为还没有冰箱,家家户户买年货都有三部曲。”这三部曲是指腊八以后,开始买接神祭祖的东西,如香火等;腊月廿三以后,开始买送礼的茶叶、烟酒、糖果、点心等干货;最后,是临到除夕买鸡鸭鱼肉蔬菜。

  现在呢?“首先是接神祭祖的东西已经不买了,只保留了鞭炮。”王作楫说,另外,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买年货基本都是去超市集中采购,一两天工夫就都齐活了。最近几年,很多人在饭店订年夜饭,连买菜都省了。“不过,今年,很多人又发现在饭店吃年夜饭也有很多问题,又开始回归传统,准备在家里做着吃。”还有,拎着礼品登门拜年的习俗,在很多年轻人那里也简化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了。

  从小年封戏箱到不间断演大戏“官家封印”、“戏班封箱”,这是几十年前北京人过年时最常见的现象。旧时梨园,一过腊月廿三,大戏班就不再演戏了,腊月廿三的戏叫“封箱戏”。演完后,还要举行一个仪式,把装着服饰、道具的戏箱封存起来。待到大年初一,戏班中无论老幼、无论名气如何,所有演员都要登台,演“开箱戏”。这“开箱戏”一般都是应节戏,比如鼠年就会演《五鼠闹东京》等。

  现在,无论是梨园还是西洋乐团,都不会轻易放弃春节前后的黄金期。以北京京剧院为例,除了大年三十当天不演,从腊月到正月过完,档期都排得满满的。

  从关张六天到商家旺季

  王作楫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看的就是初六商家开张。在东四十条、北新桥地区,正月初六清晨5时多,贴着“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等对联的铺门一个个打开。“老板带着账房、管库房的人站在店门口,手中高举算盘,晃出哗啦哗啦的响声,预示财源滚滚。所有的伙计都用秤杆敲击秤盘,给他们伴奏,整条街都是这样的声音。太好听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初一到初六,商家不但不休息,还会推出各种促销信息,春节期间已然成为销售旺季。王作楫说,年俗是活态的,是随着人们生活变化而变化的。但,团圆、和谐、吉祥的春节文化内涵会永远伴随着人们。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过大年网事剪影

相关阅读

老北京 年俗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