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述天津特色年俗

2015-01-27 14:53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自明代永乐年间设卫以来,近610年的时间,天津逐渐形成“人杂五方”的地域特色,按照老天津卫习俗,年从腊八就开始过了,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年味儿才渐渐淡去。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衣食住行玩用,全都有说法,全都有讲究。天津卫的年怎么过?那还得听专家来讲。

  天津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团团圆圆,从腊月初八开始,天津人的过年大幕缓缓拉开。

  腊八这一天须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早年间有几样东西不能搁,那就是莲子、桂圆、薏米、大芸豆。据老人们讲,这些东西伤“味”。王和平分析原因有二,一是里面有的是大补的中药材,吃了上火;其次,过去穷人家买不起这几样好东西,所以老人就用“妈妈例儿”约束一下。

  腊八这天还要做腊八醋,泡腊八蒜,因为春节期间饭食多以饺子为主,“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吃饺子得蘸醋、就蒜,为不让嘴里总有蒜味儿,于是就把蒜泡醋里,一举两得。

  腊月十五,商家都把各色年货备齐,天津俗称“腊月十五上全街(gāi)”,人们也开始置办年货。

  过去最热闹的年货市场在娘娘宫前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古文化街一带,人们买年画、买吊钱、买灯笼……

  置办年货还有几句儿歌:“新年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俗话说:“头上没盖儿缺一半儿,脚下没鞋穷半截。”可见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年货的不同需求。

  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习俗是“糖瓜祭灶”。过去,各家都在厨房、灶台的前墙上供奉灶王爷画像,并写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甭管怎么写,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灶要有糖瓜,这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冬天放在屋外,因天气寒冷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嚼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老百姓从二十四开始筹备过年,先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把屋子拾掇干净,然后开始忙乎过年的吃食。这其中也是有讲究的:早年间普通人家买不起太多的肉,豆腐就算是好东西了,“腐”又和“福”谐音;“鸡”寓意吉利,炖大块的肉寓意大吃大有;发面、熬豆馅、蒸馒头、蒸花糕,象征蒸蒸日上。

  二十九“贴倒酉”,就是把酉字倒贴。酉在天干地支中属金,酉字倒贴就是金子到了。各家开始贴吊钱、窗花、门神、春联,大门、箱柜都贴上福字,有的还故意倒着贴寓意“福到家了”。年画也不能少,天津人最爱杨柳青年画,“吉庆有余”、“和合二仙”、“五谷丰登”。

  天津人过年的零食干果叫“杂拌儿”,一个小笸箩,里边装着各种祝福:花生(儿孙满堂)、瓜子(天津叫“转莲子儿”、好事连年)、松子(松鹤延年)、柿饼(事事如意)、核桃(和和气气)、桂圆(圆圆满满)、苹果(平平安安)等。

  从除夕到正月初六,过年进入高潮。除夕夜,先吃团圆饭,再守岁熬夜,从初一开始,每天都有不同讲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六合子连成片。”

  天津人最爱吃饺子,俗话讲:“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来源于辞旧迎新的交子时刻,除夕夜十二点整一定要吃饺子,一般都是三鲜馅,肉、虾、蟹、蛋,寓意家里富裕、大吃大有。正月初一要吃除夕夜里包好的素饺子,有平安、素净之意,也表示年年有余。天津素馅饺子独树一帜,香干(豆干)末儿、绿豆芽加麻酱、酱豆腐、红粉皮等调馅,味道上清新和浓烈相辅相成,体现古人“大味必淡”之美食最高境界。

  初二吃捞面,一般都是打卤面,面条不能掐断,挑面的时候要顺顺当当放到碗里。当然对于天津人来说,雷打不动的风俗是大年初二回娘家,这天可是“姑爷节”。姑爷提着小八件、槽子糕,跟在穿着鲜艳的媳妇后边,一进门赶紧给丈人、岳母拜年,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

  天津有一种饺子的衍生物——合子,就是把两张饺子皮捏在一起,中间填馅。初三吃合子有两层含义,一是合子利钱,做生意百分之百赚,二是取“和合”之意。初五俗称“破五”,包饺子时也要一下挨一下地捏紧饺子边,“捏小人嘴”可防止小人搬弄是非。正月初六“送穷”,各家从除夕开始所有垃圾都堆着不倒,怕财气跑了,初六这天一股脑倒掉。

  正月十五吃元宵,十六溜百病,二十五填仓。填仓日讲究吃米饭、喝鱼汤,取年年有余之意,而贴了二十多天的福字、吊钱,则纷纷揭下。天津人的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完,当日,大街小巷除了剃头师傅生意火爆外,最火的买卖要属卖焖子的了。买回家后,切成小方块,用文火煎出金黄色,拌上麻酱和蒜泥,佐以韭黄炒鸡蛋、醋熘豆芽,就着烙饼吃,再喝上一碗绿豆稀饭(天津人称之为“灌缝”),小日子过得熨帖!

  天津人过年,还有一些“妈妈例儿”。例如:初一到初五不用生米做饭,主食就吃腊月小年之后蒸好的馒头、花卷、糖三角;打碎东西要赶紧说“岁岁平安”。当然,最大的“妈妈例儿”要属正月不剃头、不说媒、不买鞋。正月不剃头,一种说法是清初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剃掉前额头发在脑后扎辫子,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正月不剃头,并将其定名为“思旧”。而随着时间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谐音成“死舅”。

  正月不说媒,因“媒”与“没”同音,便有了“正月说媒死媒人”的说法;不买鞋则是不想把“邪”带回家。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各种旧风俗已经被年轻人所摒弃,年嘛,怎么舒坦怎么过就是了。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过大年网事剪影

相关阅读

天津 特色年俗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