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热议教育改革:高考症结在资源供需紧张

2015-03-07 06:4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在全国两会上,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之笔,以及教育如何发展,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问题,许多人大代表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高考改革要兼具公平和质量,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综合评价学生要重视健康和德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每年5%考生享优质高校资源


  “对高考改革,社会关注的程度特别高,教育部刚推出高考改革方案后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龚克认为,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考生和家长担心有不公平情况出现,二是从教育界内部来讲,则担心高考的导向和教育的某些规律发生偏离。

  龚克说,现在高考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考生如何考试,而在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和百姓的需求差距太大。“中国每年有将近1000万高考生,但中国比较有质量的普通高等教育少,从国家‘211’计划支持的112所学校来看,只能覆盖50万的考生,这5%左右的低供给水平是造成高考改革难的原因。”

  他认为,不改变供需关系是不行的,而这一定要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重在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所以要持续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变不均衡的供需状况,这看起来不是高考改革,但却为高考改革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改变高考分数的评价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认为,长期以来,在教育改革里面积累了一些问题,包括像教育公平、应试教育如何升级转型等。

  “孩子的素养不能用一次分数来衡量,不能用一次大学的面试来决定。现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只有考一次分数的机会,而我们要做的事是改变高考分数的

  评价价值。”郑强说,对待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要改变大众的思维,读中专、没上大学的孩子同样可以有幸福人生,父母不要认为高考才是终身的评判。

  针对自主招生对于偏远地区学生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对于偏远地区的高考生来说,表面上是有机会,实质上却难以通过自主招生考试。”龚克说,过去南开大学是在全国各地设很多考场,今年是在高考考试后进行自招考试,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在自招考试时很难照顾到偏远地区的考生,很难在外地设很多考场,这对于青海、甘肃等地区的考生来说是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南开大学对可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的条件放宽了一些。”

  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德育教育要渗透齐鲁优秀文化


  张志勇认为,德育教育是现在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建议要突破德育这个薄弱环节,而山东也启动了《山东省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德育体系,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齐鲁优秀文化的传承。“还要着力突破体育和艺术教育,启动实施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计划和艺术教育普及计划,让每位学生具备两项体育和一项艺术技能,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张志勇说。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正确评价学校和师生上,张志勇认为不能单纯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加快建立以‘诊断—改进’为根本目的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张志勇说,还要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建立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本报特派记者 魏海洋 娄花 郝园园(本报北京3月6日电)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专题:2015年全国两会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