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回到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6月再起航(图)

2015-03-17 07:0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低温渗漏区生物群落。(本版图片均由国家深海基地提供)



高温大流量热液流体喷出的烟囱体。



热液区附近海葵及游动的大鱼。



正在喷发的低温热液口。



  半岛都市报3月16日讯(记者 乔秀峰) 自去年11月25日从江阴起航以来,历经近4个月,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完成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将于3月17日抵达刚建成的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第二、三航段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3次。在此过程中,包括我国第一批女潜航员在内的6名潜航学员的表现得到认可。今年6月,蛟龙号将再次起航,赴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合区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

  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共分三个航段进行,2014年6月至8月在西北太平洋开展了第一航段的调查任务。第二、三航段于同年11月25日从江阴起航,历时近4个月,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开展下潜任务,有来自国内外19个单位的参航队员参加了第二、三航段的海上工作。2015年2月24日,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在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务后从毛里求斯返航,并于3月17日抵达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据国家海洋局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蛟龙号第二、三航段的下潜区域位于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的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区,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科学调查研究。

  于洪军说,蛟龙号对西南印度洋脊不同类型的热液系统地质环境特征、热液流体特性、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方面的精细调查、观测和对比研究,取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资料和样品,硫化物、大型生物等珍贵样本700多个。首次发现7个海底热液喷口,为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资源评价和环境基线研究、全球尺度下热液生物区系划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资料。

  首批6名女潜航员表现不错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的两个航段中,包括我国第一批女潜航员在内的6名潜航学员顺利完成了下潜培训。在生理心理适应能力、环境观察能力、水下通信保障和设备操作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作为6名学员的老师,我国第一批潜航员傅文韬和唐嘉陵对“小徒弟们”评价很高。傅文韬说:“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男女在分工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下潜作业的时间也都一样。由于经过了前期培训,在深海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6名学员的表现可以说比我们当时第一次遇到相同情况时更好。”唐嘉陵也说:“我们的工作很辛苦,6名学员都非常努力,特别是女学员,付出的更多,女学员也表现出了细致仔细的性别优势。”

  根据计划,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大洋37航次)将分两个航段进行,历时3个月,第一个航段计划于2015年6月至8月赴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合区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第二航段于8月至9月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基础科学调查研究。

  此外,据于洪军介绍,蛟龙号的支持系统发展也在推进中,“蛟龙号新母船和另一艘综合考察船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未来蛟龙号支持系统建设将进入快车道。” 记者 乔秀峰

  ■讲述人: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

  海底地形复杂,“烟囱”林立


  蛟龙号首次到地形和环境复杂的海底热液区作业,特别是高温热液喷口的温度高达300多摄氏度。载人潜水器和潜航员在海底热液区作业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战。

  潜航员唐嘉陵说:“相比之前去过的多金属结核区和富钴结壳区,海底热液区地形复杂得多,不确定因素也更多一些。我们这几次在实际下潜中看到,海底热液区地形像陆地上的石林一样复杂多变,‘烟囱’林立,对潜水器的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热液口作业时,很难找到潜水器可以倚靠的地方。”

  由于是第一次进入海底热液区作业,寻找热液喷口并测试其温度就成了首要任务,但这并不是件容易事儿。“热液喷口一般都在山顶或者半山腰,活动的热液喷口会喷出浓浓的‘黑烟’。”唐嘉陵说,“如果从山顶以上的区域找,潜水器需顶流航行,看到黑烟再迂回下去。但经常潜水器下去就找不到喷口了,像进了‘迷宫’一样,而且潜水器误入‘黑烟’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比较危险。”

  ■讲述人:蛟龙号潜航员傅文韬

  强大底流,方向难控制


  热液喷口的热液随海流漂散,因此海底热液区环境温度多变,傅文韬说:“按照潜水器操作规程,周围环境温度上升两摄氏度就要立马离开。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变,阻断了正常的底流,导致底流的速度与方向多变,这都给潜水器航行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学习。有一次设定蛟龙号向北航行,结果底流太强大,实际航行变成了向东北方航行。”

  在本次两个航段中,蛟龙号获得了珍贵的观测数据,“我们观测到的热液区高温喷口的最高温度为379摄氏度。这是此前,国外深潜器没有采集到的。”于洪军说。观测热液喷口需要蛟龙号尽可能靠近热液喷口。傅文韬说,有的热液喷口的直径非常小,只有十几厘米甚至几厘米,但潜水器本身并不耐高温,所以需要在远离和尽量靠近热液喷口之间掌握好分寸。

  ■讲述人:蛟龙号现场副总指挥李向阳

  百次下潜,只是开始


  在经历了两个航段共13次下潜任务后,蛟龙号目前累计下潜次数已经超过100次。这不论对蛟龙号的试验性应用还是我国深海研究都是一个里程碑。蛟龙号现场副总指挥李向阳几乎经历了所有的下潜任务。

  “在总下潜航次达到100次的当晚,我们还在船上庆祝了一番。”李向阳说。对于100次的意义,李向阳并没有多谈,而他说的更多的是蛟龙号的未来。“与国外深潜器下潜次数相比,蛟龙号的100次仅仅是个开始。在深潜领域,美国处于第一梯队,他们的深潜器,每年的下潜次数在150次至200次左右。而第二梯队是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李向阳说,相比之下,我们目前仍处于第三梯队,未来,随着深海基地的完工,和深潜人员队伍逐渐成长起来,我国深潜事业发展会越来越成熟。 记者 乔秀峰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