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是国际社工日,连日来,记者对岛城社工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青岛市目前已有1283名持证社工,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其中工资水平低、工作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不高等也成为阻碍群体壮大的主要原因。对此,专家建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助推社工事业发展。
工资低影响积极性 什么是社工?记者随机调查了60名市民,发现答案基本分成“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这三种,还有部分人表示不了解。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社工”是一种职业,需要经过专业资格考试和认证;而大家常说的“义工”则多指志愿者,准入门槛比较低。义工和社工是相互合作、补充的关系。
市民政局有关数据显示,近年,社工专业人才总量持续增长,2014年青岛市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达到1283人。社会工作逐步从少数部门、少数组织推动向多部门、多组织合力推进发展,从民政社会服务领域向社区矫正、精神卫生、教育辅导、民族宗教、青少年服务、职工帮扶等领域拓展。但这些社工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资低是社工转行的一大原因。记者咨询了岛城几位一线社工,多数工资在2000多元,最多的也不足4000元。不少社工们也开玩笑称这个工作贴补家用可以,但是别指望养家糊口。
另外,社会工作的激励保障机制未建立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多数行业的工资会随着能力、工作年限等晋级,但是社工往往是干了许多年,还是原来的工资待遇,这也造成了社工的流失。”市北区社工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深圳的一份相关调查,社工的流失率达到22.2%。
认可度低成难言之痛 1986年出生的赵芳,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市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工作,从事临终护理已经6年。从不懂护理到成为高级护理员,从义工到专业社工,现在已经是副院长的她坦言,社工之路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四时我来市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做义工,这里收住的都是临终老人,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给我带来很大触动,谭院长也说社工行业缺乏年轻力量,我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大学时赵芳就读于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专业,在毕业之前,对社工行业她几乎是“门外汉”。而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社工了。
“照顾这些老人的压力特别大,护理院最多的时候每年要送走100多位老人,甚至有时一天就要送走好几位,这对心理和身体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赵芳说,她工作了6年,从没告诉父母自己的具体工作。
建议政府购买助推社工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经过2008~2010年的行业起步期、2011~2013年的行业项目推展期后,2014年后,整个行业必然进入发展爬坡期。为了解决社工队伍的现存困难,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招投标及其他形式购买社工岗位,社工机构获得政府购买岗位的资金支持,可以缓解生存压力,以此来确保社工队伍的稳定性。
“2015年第一次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重大。社会各界都逐步认识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将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工是新事物、新概念,尚未被社会各方面广泛了解,需要逐步推广。今年,青岛市将在加强社会工作政策创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推动社会工作发展。记者 朱薪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