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全票获得鲁迅散文诗奖。
“耿老又获奖了?”“对呀,这次可是首届鲁迅散文诗奖呢!”“耿老可真是实至名归。”……记者刚迈进汕头路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就听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议论。经了解得知,就在4月12日,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散文诗人、年近九旬的耿林莽全票获得了首届鲁迅散文诗奖。1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耿林莽的家中,进一步探寻了这位首届鲁迅散文诗奖得主背后的故事。
全票得奖淡然看
4月12日,由国内诗坛最具权威性的专业性诗歌刊物《星星》诗刊主办的首届“鲁迅散文诗奖”颁奖礼在四川简阳举行,青岛市著名散文诗人耿林莽全票荣获此奖,但当日年近九旬的他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赴颁奖现场,《星星》诗刊评委会便专赴青岛为其颁奖。
“最近身体不舒服,实在是经不起长途跋涉,所以只能放弃去四川领奖。但是没想到第二天《星星》诗刊主编亲自率团来青岛,专程来为我颁奖。”14日下午,在耿林莽的家中,他边展示他的奖状边告诉记者,“能以全票当选我真是没有想到,而评委会能够亲自到青岛来授予我这个荣誉我更是感激万分。”
耿林莽一生获奖无数,却始终将荣誉看得很淡,颇有些宠辱不惊的豁达与开明。就在去年,备受争议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会给了耿林莽的《散文诗六重奏》0票,然而他只是简简单单说了句“这对我没什么影响”,便继续从从容容写作、踏踏实实生活。
今年这位散文诗界泰斗终于摘得首届鲁迅散文诗奖的桂冠,对别人而言可以说是天大的喜事,而耿林莽除了高兴之外,内心竟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我现在年纪大了,以后的创作时间也必将越来越少,很担心自己再拿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这个奖对我的肯定啊!”耿林莽谦虚地说。
反复推敲不怕烦
“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写作,从13岁起就开始写东西了。”在回忆自己第一篇见报文章时,耿林莽眼神中依旧闪亮着光彩,“1939年,我的抗战题材小说《赤豆》在《国民新闻报》上发表,让我更加坚定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
自此之后,耿林莽便佳作不断,尤其在1980年转战散文诗领域后,作品一度呈现“井喷”形势。到目前为止,耿林莽已经出版了12部散文诗集,囊括了1000多首散文诗,其作品表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思考,在散文诗界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
自1990年退休之后,耿林莽就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他所钟爱的散文诗。“之前每天都会有4小时的写作时间,但现在年纪大了,每天写作时间也会保持在两个小时左右。”耿林莽坦言,他的散文诗极少是一气呵成的,基本上都需要修改个两三遍,“写诗不能怕麻烦,有的时候一个字不合适也要推敲老半天,关键的一个字往往能改变全诗的格局。”
醉心于散文诗创作的耿林莽也不得不服老,他告诉记者,因为身体不好好久没有出过远门,缺少发现美好事物以及社会变化的机会,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有时候不是我去找灵感,而是灵感跑过来找我。”
人文关怀在其中
从1980年写散文诗到现在,耿林莽坦言自己的作品和心境都发生了变化,比之前更为成熟,“虽然基调没变,但是我的作品越来越注意发掘美、关注美,内容较之前也更加充实。”与很多具有小资情调的散文诗相比,耿林莽的散文诗显示出了对于现实的高度关注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耿林莽曾说:“诗的灵魂是诗人对于人类苦难和命运的关注,是个人与人类的统一性契合。”而《骨头骨头骨头》正是耿林莽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后的有感而发。“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我的代表作,今年正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现在重提这部作品显然是有了更深的意义。”耿林莽说。
除了从事散文诗创作之外,耿林莽更关心散文诗在整个中国的发展。“散文诗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非常陌生,但真正喜欢读诗、写诗的人一定会爱上散文诗。”耿林莽认为,“短小精悍”的散文诗现在遇到了发展的大好时机,“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散文诗只需要人们很短的时间来阅读,并且还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给人以积极的正能量。”
文/图 记者 李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