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亚麟
非京籍学龄儿童入学审查即将开始,根据今年年初北京市发布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非京籍儿童入学提供“五证”的政策基本不变,具体细则由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细则让“五证”延伸出了多达28个证件,让非京籍家长们有苦难言。近日,一封家长的来信讲述了她身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故事。(新华社5月26日报道) 广州政协委员曹志伟曾经在长达3.8米的“人在证(征)途”画卷上,列出了中国人一生中的103种证件,而办这些证件需经过18个部委局办,39个处室、中心、支队和所审批,盖100多个章,并需缴费。从人生起点须办 “出生证”,到人生终点须办 “死亡证”,曹志伟委员的画卷,直观地表达了中国人“证”之繁杂。
不过曹志伟委员的统计显然还略有“保守”,因为这些证件中还没有包括各种奇葩的证明和职业证书,曹志伟委员估计更没有料到,仅在北京市的非京籍学龄儿童取得进入小学的初审资格,便需要28份证明和证件!若是将这些证明、证件、证书等等加起来,中国人的一生需要的证件远远不止103个,往往你要办一个证明的时候,却发现要想证明到手,你还要必须先办好另外N个证件。
证件多也就罢了,真正让人头疼受累的是在办理这些证件的过程中耗费的精力、经受的那些折腾以及所受的刁难。以北京市非京籍学龄儿童入学为例,为了办齐这28份证件,很多家长提前一年就要开始“证途”,不停地奔波于北京和原籍地,只为证明“这个孩子真是我的孩子”、“我们这个二胎真的是缴过罚款的”、“这个7岁的孩子真的已经7岁了”、“我们老家真的是没人来监护孩子了”……甚至有的孩子家长因为一方没有办齐证件而选择离婚,孩子划归办齐证件的家长一方——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办齐这28份证件,自己的孩子因为无法在北京上学而被迫与父母分隔两地,成为“留守儿童”。
难怪有人这样调侃道:“人生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每一次办证都是一次华丽的冒险,考验着我们的体力、勇气、智慧、耐心、人际关系,乃至运气”。
5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严厉斥责类似证明 “你妈是你妈”的各种“奇葩证明”,并质问“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总理因此总结道,“近两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看到,现有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中央到地方,简政放权都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京的非京籍学龄儿童入学的“五证”政策却依然被“层层细化”到了28种证件,这样的做法已经不仅仅是在给非京籍学龄儿童设置障碍了,更是在给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设置障碍,这样的 “疑难杂证”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病,消耗着社会的资源,也折腾着人们的生活。
无论置于中央简政放权的大政方针之下,还是着眼于法律赋予每一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28个证明的入学门槛值得重新审视。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