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于吉技能为什么是蛊惑:在青岛写太平经

2015-05-28 09:53   来源: 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三国》里的神仙于吉是原胶南人张角读了他的书发动黄巾起义

  



  即使是在正史之中,我们也可常常看见神仙们的身影。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当推三国,在《三国志》中,就常常有这般大神登场。

  如管辂,陈寿为他单独立传,说他精通“覆射”(古时一种游戏)之术,甚至对隐形也有研究。再比如于吉,能求雨施符,引得众人祭拜。这些神仙的事迹到底几分真几分假?后人很难揣测,但鬼神反映的还是人世间的故事,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于吉。

  于吉写了《太平经》

  历史上究竟有无于吉其人,答案是肯定的。这位老神仙先后在多本历史著作中被提到,可见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较早提到于吉的正史是范晔的《后汉书》。此书《襄楷传》有言:“顺帝时,琅邪(即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也提到他,说“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后汉书》中说的是“干吉”,《江表传》说的是“于吉”。一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人,我们知道,古人写书全靠手写,也没什么现代工具帮助,传抄之下笔误在所难免。但也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两个人,称前者为“真于吉”,后者为“假于吉”。

  真假姑且不论,两人的出生地都是一样的——琅琊。春秋之齐国置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琅琊台西北。秦朝,置琅邪县(治所在青岛市琅琊镇夏河城),同为秦时琅邪郡治所。汉仍属琅邪郡。由此可知,于吉道长是地道的青岛原胶南人。

  关于于道长早年的生活资料史料没有什么记载,倒是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有一些描述。张君房本人爱记一些神仙鬼怪之事,加上宋朝道教发达,就写了不少稀奇古怪的道家传说。在此书的卷一百一十一《洞仙传·于吉》记载:“于吉者,琅琊人也。其父祖世有道术,不杀生命,吉精苦有逾于昔人。”按照他的说法,于吉家祖上就是搞道术的,看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他们家的道术应该属于画符施水这一民间流派,不同于生炉炼丹的官方流派。于吉家不光专业精熟,而且慈悲为怀,不杀生命,到了他这一代的时候,专业技术已经很发达,“精苦有逾于昔人”。

  于吉专业技术精熟的标志就是那本《太平清领书》。如前文所述,这本书是汉顺帝时期由他的徒弟宫崇送到皇宫的,此书装订典雅,所谓“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最奇妙的是他的来历,据他徒弟所说,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而且是一本“神书”。这明显是夸大之词,别说东汉末年纸张还没有普及,这书是写在布帛上的(由“缥白”二字可知),就算是写在纸上的,放在水面上也早湿成一团了。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佚文则给出了另一说法:“于吉,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学之,乃授之素书二卷,谓曰:‘此书不但愈病,当得长生。’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 。”就是说于吉从帛和处得来的《素书》二卷即《太平经》,自己再敷衍成一百七十卷本。由此可知,这书就是于吉自己写的。

  据后人辑录,这本书主要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它后来被奉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称为《太平经》。可见,于吉在道教领域是一个泰斗级的人物,说他的著作明显影响历史进程都不为过。

  作品引发黄巾大起义

  从于吉徒弟献书,到汉末黄巾大起义,期间大概有五六十年,这五六十年于吉在干啥,史书中没有一点记载,不过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肯定是不争的事实。就在这一时期,道教的一大流派在他名著的指引下一手打造起来了,这就是张角的太平道。

  “太平道”创始于汉灵帝时,教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钜鹿(即巨鹿)人张角。按照《后汉书·襄楷传》的说法,那本《太平经》交付皇家后,“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太平经》莫名其妙的流出到了张角手里,被作为太平道的理论基础,建立起了庞大的组织。

  《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 ,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入州之人,莫不毕应。”

  张角信奉《太平经》,他把自己创立的道教组织命名为太平道。宗教的一系列教义教规也来自《太平经》。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太平经》卷九十说:“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教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这叩头思过,也来源于《太平经》。在张角看来,人之过,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过。张角传道的另一重要法术,就是用符水咒说疗病。符水疗病亦称吞符、吞精。《太平经》说得很清楚:“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

  东汉王朝日益腐朽,太平道不断壮大,张角起了反心。中平元年(184年),张角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为此,他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带有谶语色彩的口号。“苍天”意指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黄天”意指农民理想的太平世界,“岁在甲子”是起义的信号与时间,“天下大吉”则为起义后的美好境地。这一口号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道出了民众的心声,各地道徒无不景从。在起义计划泄露的情况下,张角只得提前起义。于是,“八州并发,焰炎绛天”。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黄巾”,“所在燔烧官府 ,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很快席卷全国,震撼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可以想见,如此声势浩大的起义,于吉不可能不知。起义名为“太平道”,教众诵读《太平经》,于吉不可能不晓。但他一直没有露面,他跟黄巾军到底有没有关系?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他成了吴地的红人

  黄巾起义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失败了。在剿杀起义的过程中,东汉地方的豪强大族趁机扩大私人武装,日渐崛起,群雄争霸的时期来临。

  说来也巧,黄巾起义失败不久,于吉又在史书中露面了。

  按照《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这句话虽短,但透露出了很多的信息。

  第一,于吉没有再回到原胶南,而是“寓居东方,往来吴会”。既然是琅琊人,为何不在老家居住,继续修炼?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之前的黄巾起义。《太平经》作为黄巾起义的理论经典,肯定被政府查禁,而于吉作为此书的作者,肯定遭到了通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五六十年他都没敢露面,直到起义烟消云散后他才出现的原因。于吉来到了中央政府控制薄弱,乘船即可到达的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一带继续活动。

  第二,于吉在吴会落脚,干了些什么?还是老本行。首先,他“立精舍”,看样子打算长期寓居于此;其次,他“烧香读道书”,继续做他的理论研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制作符水以治病”,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最后一条读者也许看起来眼熟,没错,当年张角搞太平道的时候也是“符水咒说以疗病”,这个于吉到底在吴会是真疗病 ,还是借疗病传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初来“寓居”的于吉,这样一个整天专注于“烧香读道书”的于吉,竟然受到了吴会老百姓的疯狂追捧,成了当地的红人。

  《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件怪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东吴老大孙策有次召集手下和社会名流在城门楼上聚餐,偏偏这个于吉此时身穿奇装异服打楼下走过,满座的客人三分之二亲自下去迎接拜见,连司仪呵斥都无法禁止。

  能解释这件事儿的只有一个原因,于吉的名气实在太大了,看他在吴会的作为,这名气只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太平经》的作者,大家传出来的;其二,他“制作符水以治病”,因为医术精湛,成了大师。

  人怕出名猪怕壮,于吉敢在“小霸王”孙策的地盘上出风头,估计要倒霉了。

  特约撰稿 田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三国 于吉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