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孙策杀了于吉就因为于吉抢了他的风头? 于吉的死,无论史书、小说还是笔记都说得很明白,被孙策杀死的。其实《三国演义》里面的道士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张角是剖棺戮尸,于吉是身首异处 ,左慈是一个人死还拉上好多长得一样的垫背。所不同的是,张角死是因为胆敢造反,犯了大律;左慈死是因为胆敢戏弄曹操,犯了大忌。唯有于吉,既没煽动群体事件,也没捋虎须,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些冤枉。那么于吉死得到底冤不冤,孙策又为何要杀掉于吉?
因抢孙策的风头而被杀? 关于于吉的死,史书跟笔记有两个版本的记载,我们不妨都来看一看。
《江表传》中的记载如下:(孙)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于)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 ,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 ,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 ,县首於巿。
如上所述,于吉打楼下走过,抢了老大的风头,小霸王孙策一怒之下让人把他抓了。可抓了之后,还有大批人求情。先是众人托孙策的老娘吴国太求情,理由是“于先生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再有是孙策的手下联名写信保他。
孙策呢?对他老娘和手下给出了两个解释。对老娘,他指出了心中隐情,于吉妖言惑众,使得手下只知有于先生不知有小霸王,“不可不除”;对众将士,他说了一则新闻,证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他说不久前交州(两广的一部分和越南中北部)刺史张津,就是因为迷信这些鬼神,天天头戴红手帕,也不练兵,临阵求鬼求神,还是被人干掉了。最后直接了当地说,于吉的名字已经上了生死簿的,你们也别费笔墨了。结果斩了于吉。
干宝的《搜神记》对于吉之死则给出了不同的记载:孙策欲渡江袭许,与于吉俱行。时大旱,所在熇厉。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 !”便使收吉。至,呵问之曰:“天旱不雨 ,道路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令人缚置地上,暴之 ,使请雨 。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 。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策遂杀之 。
这次倒不是喝酒了,而是孙策带着于吉一起去偷袭许昌(当时曹操正好北征乌桓),一大早起来催促将领开船,却看见将官们多聚集在于吉那里。孙策多少有些担心,这是去打仗的,可不是去旅游的,都去学道了,仗还打不打?就派人抓了于吉。于吉被抓来了,孙策一通指责,“现在大旱,道路阻塞,我早早起床去催促开船,你安坐船中优哉游哉!”命人把他绑了扔在地上,让太阳晒他,并命令他求雨。
说如果他能感动上天,中午能下雨的话,就宽大赦免他;否则,就执行死刑。一会儿,云气向上蒸腾,一块一块地合拢来。等到中午,倾盆大雨一下子倒了下来,河流山川都满得溢出来了。官兵们十分高兴,认为于吉一定能被宽大了,就一起前往庆贺慰问。孙策却在这时把于吉杀了。
于吉被杀还有重大隐情 考诸以上两则资料,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于吉的死是因为名气太大,夺了孙策的面子,加之扰乱了军心,耽误北伐进程,因此被杀。我们在哀叹他被杀的同时,还会觉得孙策气量狭隘,不能容人。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历史,包括孙策的为人 ,就可以知道,于吉被杀,还有重大隐情。
孙策作为孙坚的遗子,一直在袁术手下受气 ,直到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才得以挣脱牢笼,带领将士渡江东进。东汉建安三年(198年),孙策仅用了三年时间初步平定江东,被封为吴侯。这时他面临着如何巩固江东基业的问题,首先,东吴还有大量的山贼没有肃清;其次,如何和东吴的地方大姓搞好关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时期的东吴是稍微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会出问题的。比如在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地盘上就有六县山贼作乱,山贼数千人一度打到司令部,其弟弟孙权刚刚上马,山贼就已经杀到跟前,兵器已经都砍到了马鞍上。再比如孙策本人也难免被这些地方问题波及,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外出打猎,就被许贡(原为吴郡太守,被孙策所杀)的门客报复,一箭射中面颊。
孙策能容人 ,其手下太史慈之流屡次作乱,还差点要了孙策的命,孙策一样待之如兄弟。但如果这个人危及到东吴的安定,他肯定是要痛下杀手的。如许贡,仅仅因为写信私通曹操就被问斩。孙策早年随从父亲孙坚讨伐黄巾军,太知道太平道的危害了,而于吉恰在东吴尚未稳定的时刻出现,且如此招摇,这就难怪孙策要痛下杀手了。
关于孙策杀于吉,《三国演义》中也有一段说辞,笔者以为,罗贯中老先生才算看到了本质——
策叱曰:“狂道怎敢煽惑人心!”于吉曰:“贫道乃琅琊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 ,得神书于曲阳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皆治人疾病方术。贫道得之 ,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煽惑人心?”策曰:“汝毫不取人 ,衣服饮食,从何而得?汝即黄巾张角之流,今若不诛,必为后患!”叱左右斩之。
一句“黄巾张角之流”,才是于吉死的根本原因。
死后冤魂不散,害死孙策? 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但涉及到于吉的问题上,还是得说说这些怪事儿。
于吉被孙策所杀之后,确实有很多奇怪之处,且在不同材料中都有记载。
《江表传》中说,于吉被杀之后,“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人都死了,大家还不信,说于先生不是死了还是“尸解”(指死后成仙),还祭拜他以求庇佑。《搜神记》说的更邪乎。“将士哀惜,藏其尸。天夜,忽更兴云覆之 。明旦往视,不知所在。”于吉被杀,将士怜悯,偷偷藏了他的尸体。这天夜里,忽然有一团云出现在藏尸之处,第二天过去一看,尸体不见了……
最怪的要数《三国演义》。于吉尸首不见之后,“策怒,欲杀守尸军士。忽见一人 ,从堂前徐步而来,视之 ,却是于吉。策大怒,正欲拔剑斫之 ,忽然昏倒于地。左右急救入卧内,半晌方苏。”“是夜二更,策卧于内宅,忽然阴风骤起,灯灭而复明。灯影之下,见于吉立于床前。策大喝曰:‘吾平生誓诛妖妄,以靖天下!汝既为阴鬼,何敢近我!’取床头剑掷之 ,忽然不见。”最后孙策被母亲逼着去玉清观拜祭于吉,“忽香炉中烟起不散,结成一座华盖,上面端坐着于吉。策怒,唾骂之;走离殿宇,又见于吉立于殿门首,怒目视策。策顾左右曰:‘汝等见妖鬼否?’左右皆云未见。策愈怒,拔佩剑望于吉掷去,一人中剑而倒。众视之,乃前日动手杀于吉之小卒,被剑斫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
最怪的要算是孙策之死了。有一个细节是史家大都认同的,那就是孙策临死前曾引镜自照,结果“疮皆分裂,其夜卒。”《吴历》中说孙策是因为面目被毁而气血上扬,但《搜神记》给出了另一说法:(翻译成白话)孙策杀了于吉之后,每当独坐的时候就恍惚看到于吉,搞得自己有些精神失常。后来孙策被人行刺,负了伤,揽镜自照的时候却在镜子里看见了于吉,惊回头看却寂然无人 ,再看镜子却又看见了于吉,就这样三番五次,孙策终于崩溃了,把镜子摔在地上,大叫一声,身上的创伤全部迸裂,就这么死了。特约撰稿 田野
◎链接 传说中的青岛神仙 神仙之说,起于齐 。古代的青岛为齐国的边山穷海之地,传说中的神仙多喜居此处。秦始皇登劳盛 、琅琊,汉武帝东巡不其,数来此地皆是为了寻仙访道,求长生不老之术、药。
安期生。汉刘向撰《列仙传》言为“琅琊阜乡”人,曾买药东海,人言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与之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皆不受,留言于蓬莱山中寻他。徐福。《史记》载,秦始皇追慕神仙,多次派齐人徐福出海寻三仙山,求神药,数岁不得,徐福诡言为“大鲛鱼”所阻。又传言徐福为平度人,今平度有“徐福村”,有人出海,亲见之,并由其疗愈恶疾。墨子,春秋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遗有《墨子》一书。据考证,墨子为齐国即墨人。《神仙传》中记,墨子遇神人授仙书,神人言墨子自有“仙分”。朱仲。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今胶南的大珠山、小珠山是因为汉代有仙人朱仲居于此处而得名。乐子长。《神仙传》记,为齐人。遇仙人山中赠丹药,一家老少服之,皆容颜不老。盖公。胶西人,今属胶州,善治黄老之术。汉相国曹参曾问道于盖公,遵用盖公所传无为治术,天下大治。传言盖公亦为得道神人。
传说崂山多隐高真上人。比如元代丘处机、明代张三丰,俱留仙迹于崂山,更有传说流传于崂山的丛林中。
在民间也有成神成仙的传说。例如胶南大、小珠山传说三国的徐庶、晋陈仲举于此修仙成道,即墨马山刘仙姑、灵山老母,城阳流亭胡峄阳,传说俱得仙道。孙克诚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