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崖所有三大怪被编成民谣:庙顶山上无庙台

2015-06-09 10:1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城池梗概

  雄崖所城呈方形,坐北面南,偏东南向。其地势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所城东西长337米,南北长389米。城墙周长1452米,合2.9里。城墙设四门,外四周有护城河,深4米。城墙高6.85米,底宽8米,顶宽3米,内夯黄土,外下部砌块石,上部砌青砖。城墙内有排水沟。所城明代几度维修,到雍正十二年后,已不修复,逐渐倒塌。清末,为防捻军侵入,对城墙进行了简单修补。1951年前后全面拆除,墙砖、石用于填平排水沟。

  城内以十字街为界,规划了四个区域,东南隅为预留空地,东北隅为主居住区,西南隅为居住区,西北主要为仓廒、庙庙宇等。房屋分为正副千户的台房(底部起台约70厘米)、百户的两间半屋(共三间,半间放置武器、军装,两间半居住)、仓廒等。庙宇共13座,城内有关帝庙、天齐庙、观音殿(3座)、城隍庙、三官庙,其余在城外。

  雄崖所的三大怪

  雄崖所城有三大怪事。

  一是西门威字点下来。细心人一到所城西门,马上就会发现题额“镇威”的“威”字右上角的一点却点在横下面。

  为什么“威”字右上角的一点写在下面呢?原来,元末明初,倭寇经常来沿海一带骚扰。为了打击倭寇侵犯,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了雄崖所城,西门题额命为“镇威”。意在表示要镇压倭寇之威风。传说,在书写题额时,人们故意将“威”字右上方的一点写在了下面,以表示要使倭寇威风扫地。

  二是玉皇庙的“玉”字的一点写在了“王”字中间一横的右上面,堪称又一怪事。

  相传,明洪武二十二年(1839年)玉皇庙建成之后,人们请来了一名高手为庙门题额。来人一到山前,就为玉皇山的气势磅礴惊叹不已:见山有两翼,一翼伸向西南方,一翼伸向西北方,形似一只展翅飞的凤凰。建在最高处的玉皇庙像它的头部,两翼伸向两边,就像要飞向东海。他登山站在玉皇庙前,见丁字湾海域尽收眼底,周围大小山头一览无余,顿感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说:“此乃神地也!”回头再看那刚刚建成的玉皇庙,山门又居玉皇山巅,庙正建在最高处的风头上。山高、庙高、门也高,确乎居高临下。他身不由己地走到已经备好的文房四宝前,信手拿起笔来,“玉皇庙”三字一挥而就。众人一看,字写得的确苍劲有力,但却把“玉”字点写在中间一横的上面,就感到非常奇怪,如此简单的字,又出于高手之手,怎么能写错了吗?问其原因,高手曰:“有感而发也!”

  三是庙顶山上无庙宇。庙顶山位于所城西城门外300余米,顾名思义,在它的顶部应该有一座庙。但奇怪的是,山顶上并没有庙宇。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一位杨姓官员到雄崖所任巡检之职,在赴任的路上,遇到了前来赴任的雄崖所城隍爷。两人说话非常投机,结拜了把兄弟,叩头发誓,为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自行处之。结拜后,各司其职。杨巡检上任以后,励精图治,把所辖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城隍爷疏于管理,其下属竟贪赃枉法。杨巡检得知后,指责城隍爷违背了当年结拜时的承诺。城隍爷非常自责,兑现了誓言,将城隍庙迁到了城外的庙顶山上。后来,所民自发地把城隍庙迁回原处,可第二天早晨发现它又迁回到庙顶山。这样,几经折腾,结果连庙顶山上的城隍庙也没有了。有人说,因为搬来搬去,把砖瓦木材等都损失了,再也建不起来了;也有人说,因为城隍爷觉得雄崖所人对他好,他越无颜见到杨巡检,因此,搬到更远处了。

  人们把雄崖所的三件怪事,编成了民谣:

  雄崖所,三大怪,西门威字点下来。

  玉字一点点上边,庙顶山上无庙台。

  摘自《雄崖所古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雄崖所 人文青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