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了一个高分固然重要,但依照分数填报好志愿更为关键。高考一结束,考生和家长就为填报志愿忙活起来,找关系找熟人“寻医问药”,赶高招会了解各种填报资料。记者采访发现,瞄准考生和家长的这种急切需求,一些有偿高考咨询服务也火了起来,甚至有的开出四五千元的高价一对一志愿服务,还有很多志愿填报APP出现,志愿填报催生出了另一种高考经济。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志愿填报指南,考生和家长到底何去何从?专家建议,例如填报志愿“神器”,有一定科学性,但不可全信。
拼凑高校信息卖70元
6月26日,本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高招会吸引了7万人次的考生和家长,大量的咨询人流同时也吸引了非常多的教育机构。这里面除了高考复读学校、留学机构咨询,还有不少打出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招牌,记者咨询其中一个机构发现,如果一对一填报志愿服务就要收取上千元的服务费用。
在高招会前的广场上,有一个机构的工作人员现场推销起志愿填报的书籍。“里面的志愿填报信息都是非常有用的,涉及大学的介绍和专业的介绍。如果在现场看不要钱,想买回家的话一本70元。”这名推销人员的宣传引来不少考生和家长驻足。记者试着翻了翻这本所谓的填报志愿秘籍,发现内容大多为网上摘登总结下来的内容,并没有独家和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来自青西新区的考生小李告诉记者,面对五花八门的志愿填报咨询真有点迷茫,不知到底该相信哪一个。
志愿填报神器迷人眼
“现在志愿填报指导已经慢慢进入了一个火热时期,属于崛起的新鲜事物,对考生和家长真的有很大迷惑性。”市区一所高中负责人告诉记者。28日,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等关键字搜索发现,上百种高考志愿填报的服务在网上叫卖,有百元左右的服务,还有9800元的服务。记者点开一个标榜“高考志愿填报一对一专家咨询指导”的内容,价格是3980元,里面提供了7种服务项目,有对考生进行性格、兴趣、职业倾向专业测试,也有根据分数、考生意愿、家庭情况定位大学等,全程指导3至6次,资深专家亲自指导1至2小时。 记者进一步查看发现,在淘宝上叫卖的很多志愿服务都有人拍买。
另外,除了教育机构等公开销售的填报志愿服务,今年一些填报志愿指导的手机软件也应用而生。28日,记者打开手机的应用商店,搜索“高考志愿”关键词,一下子就出来了近80个可供下载的手机APP,有的是填报志愿指南,有的是则是志愿填报模拟器。记者选择了其中一个排名较高的软件进行下载安装。首页就是一个高考填报志愿的模拟器,页面上有分数、地区、文理科等选项。记者选择了所在省份为山东省文科后输入了考分为655分,点击“查志愿”后进入,软件立即跳出页面,出现了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11、985高校,每所高校都标有录取概率以及大学排名、2011年至2013年大学的平均分排名等信息。按照搜索的选项,填报北大的录取概率是50% ,武汉大学的录取概率是99%。
多以往年数据为参考 记者再次针对下载的这款手机APP进行试验,输入山东文科300分点击查询志愿,手机软件没有显示任何内容。记者多次输入一些比较低的分数,软件还是没有显示任何内容。多次试验后记者发现,这款软件只收入了一本和二本的院校,而且院校的信息还不是很全面。
不仅不全面,还有一些错误信息。比如选择考生地区是山东,选择是理科,输入分数553分,进入了志愿查询页面。在出现的页面上,有南昌大学、海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然而,今年山东理科一本分数线是562分,553分达不到一本线是无法报考一批次的学校的,南昌大学、海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山东招生都是一本招生。达不到一本线却给出了填报一本大学的参考,信息错误有些可笑。
记者咨询一些教育专家,他们表示,这类软件运作基本都是对往年高考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处理,然后指导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在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上难免有一些错误和失误。这些软件一般面向全国用户,但是每个省的填报志愿方法不一样,软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省份,在这一点上,很多软件都容易误导考生。
根据自身兴趣报志愿 “志愿填报专家也有自身局限,何况目前教育咨询服务市场鱼龙混杂,家长不可全信,花大价钱去选择填报高考志愿更没必要。”岛城一所高中的相关负责人说。针对众多的高考填报志愿神器,青岛58中副校长吴峰认为,这部分软件大多依据往年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言,但是不应该完全参考。
吴峰认为,现在利用大数据分析填报志愿是个热门,大数据有专家不能比拟的优势,比如一个专业,全国有多少高校开设、分数线如何、毕业生有多少、就业去向如何,数据库都能很快搞定,专家不可能做到。“这样的东西可以作为填报时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相信和依赖,最好的方法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分数等讨论协商,直接咨询到高校也很好。可以将专家的经验与新技术结合起来。”吴峰说。
有教育专家建议,如何选择专业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要视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选择专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愿望,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考生也要尽可能找到自己的职业倾向,弄清楚将来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选择专业时,不要过分求热,选择专业时定位要放长远些。
记者 魏海洋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