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迷"组团"巡演送欢乐 已自费演出近20场

2015-07-09 14:0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2014年9月份,城阳区首个茂腔剧团正式成立了,他们是一群茂腔爱好者组成的,剧团成员多是退休的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经40来岁,他们自筹经费买来设备、服装,每周一三五排练剧目,然后进社区、学校表演,目前已到过棘洪滩街道和惜福镇街道的近20个社区演出,每次现场观众少则四五百人多则千余人。

  近30位“茂腔迷”组城阳首个剧团

  “我们本身都非常喜欢茂腔,凑在一起排剧、巡演特别开心。”7月3日,记者在城阳区百姓乐园戏曲排练室内,见到了茂腔剧团的部分成员。今年已经62岁的万淑珍是团长,自17岁就开始接触学习茂腔。“当时有剧团到城阳来表演,我跟几个同伴就去现场学,因为自己打小就喜欢,所以学得也快,一直到32岁进工厂上班前都经常跟剧团参加茂腔演出。”记者了解到,哪怕是万淑珍上班后,单位比赛时,她也会表演茂腔,常拿第一名,在去年城阳区“五王”大赛中,她的茂腔表演获得了银奖。

  万淑珍告诉记者,现在在一起的伙伴大多在2011年相识于老年大学,从那时候开始就经常聚在一起学习表演戏剧,像京剧、吕剧、柳腔都表演过,自2013年至今义务巡演京剧、吕剧、柳腔等剧目近百场。自2014年9月大家伙正式成立了新天地艺术团,那时候起,她跟其他28个伙伴专攻起了茂腔,他们这个团队也是城阳第一个茂腔剧团。

  社区巡演给上万人送欢乐

  茂腔剧团的任知永告诉记者,他们曾向胶州茂腔的省级传承人张梅香学习,从去年10月份开始排练剧目,至今已经排了十个剧,其中有《罗衫记》等传统剧目。“团员们都很喜欢茂腔,但大都没有多少基础,有时候一个剧目就得排上两三个月。”在剧目中司鼓、担任指挥的任全山告诉记者,他们每次排剧都得经过相互记词、熟悉唱腔、乐队伴奏下熟悉唱腔、拉场排练等几个环节才能基本成形。成形后的剧目,他们会进社区巡演,至今已表演近20场。他们一般晚上7点半到晚9点半演出,舞台都是自己搭的,下午两点半就得过去,回到家就晚上11点多了。

  “现在我们已经到过棘洪滩街道、惜福镇街道,像韩洼社区、魏家庄等都去过了,每场演出现场都坐满了人,场地大的地方得有过千人,少的也有四五百人。”任知永告诉记者,目前已给过万人送去了欢乐。“茂腔的唱腔优美,而且很贴近百姓,尤其是老年妇女很爱听,我们胶州有句俗语,大概的意思就是‘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盖上’,连饭都忘做了。”现在在剧团负责拉京胡的宋新武是胶州人,40多岁的他已接触茂腔30多年。

  希望更多社会力量支持

  “青岛胶州是茂腔的发源地之一,茂腔属于胶州地方戏,目前在胶州的传承不错,但在城阳,尤其在河套、棘洪滩等靠近胶州的地方,虽有很多人喜欢茂腔,但唱茂腔的人或团队却很少,同时,茂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想为传承茂腔做点事。”任知永告诉记者,从成立剧团至今,服装费、设备费、演出时舞台搭建费等各种费用他们都是凑起来的。“现在各项投入得有20多万了,后面我们想增加剧目数量和巡演的次数,资金投入也会越来越多。”任全山希望,他们的剧团需要企业资助和政府的更多支持,也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样既能保证表演的质量,也能保证文化传承良性循环起来。

  “每次我们演出,观众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要想把茂腔传承下去,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任知永告诉记者,他们也曾跟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和实验二小的学生一起表演。据悉,目前他们正在参加区文新局惠民演出的招投标,中标后,他们会把更多好看的茂腔剧目带进社区。

  ■相关链接

  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它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108个,代表剧目有“四大京”、“八大记”等。特别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等传统剧目,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文/图 记者 焦红红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茂腔迷 巡演 城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