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人生抉择 沂源老教师把"老师"2字写成传奇

2015-09-10 09:55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当时稚嫩青葱的少年李振华志愿到山东支教。



  第一次人生抉择:志愿支教,从繁华都市到艰苦农村

  1953年冬,一个面孔清秀白净的少年背着铺盖卷,手提行李,冒雪来到了沂源县文教科的大门前。这个少年,就是李振华。

  年仅17岁的他,响应党的号召,在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志愿来到山东支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稚嫩的少年格外倔强,他先后谢绝了省里安排他到济南、青岛等大城市的工作建议,执意来到了沂蒙老区,就连沂源县文教科让他留在县城驻地小学的建议也被他拒绝。李振华只有一句话:“让我到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

  最终李振华带着行李,只身步行一天一夜的山路到达了距沂源县城50公里外的韩旺小学。可是现实的残酷,让原本坚持的李振华打起了退堂鼓。

  3间建在半山腰上的破庙就是韩旺小学的校舍,墙面上的洞是“窗户”,屋子摆放的大小石头分别是课桌和凳子,更别提那墨水瓶制成的煤油灯,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的灰罐子。上课时,自己的一口南方话总是引起学生的议论,吃饭时,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让他难以下咽。每每到了漆黑的夜里,学校只留他一人躺在教室一角的床上,冰冷的山风伴随着狼嚎穿墙而过,孤寂与乡愁让他难以入眠,面临着环境、口音、生活习惯方面的各种挑战,让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李振华想要退缩。

  但是,当他看到村里搞互助组连个计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能用石头在墙上划杠杠表示分数的时候,他的心被刺痛了。看着沂源老乡们在生活贫困和知识匮乏中苦苦挣扎的样子,看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还有老乡们特意为他缝制的棉衣棉鞋,日常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关怀,都让李振华停下了回乡的脚步,他决定彻底告别繁华都市南京扎根在老区。

  两年后,与李振华一道支教的44名南京教师,有37人陆续调回,剩下的8人中,只有李振华一人在山村小学任教。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