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人生抉择 沂源老教师把"老师"2字写成传奇

2015-09-10 09:55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老乡为李振华缝制的茅窝子。(仇晶-摄)



老乡为他制作的棉裤,李振华珍藏至今。(仇晶-摄)



  第二次人生抉择:放弃调离大山,挥别恋人扎根老区

  当时的沂源县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37个贫困县之一,老区人民吃糠咽菜,教育资源也极度缺乏,李振华从工作第一个月开始,就从自己的21元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学生买书、石板、石笔、本子。上级每月供应的3斤白面一发下来,他就做成水饺、面条,与孩子一同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李振华还自制了地球仪、三球仪等28种教具,业余时间走山路到学生家中为学生补课。

  1955年,沂源县平均升学率为10:1,而李振华所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县城。

  今年68岁的耿玉生老人是当年李振华较早教授的学生之一,他回忆说,对于这个大城市来的“洋先生”,学生们敬佩又爱戴,“李老师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对我们特别负责。”1960年,刚升入5年级的耿玉生却因母亲的突然去世面临辍学的困境。耿玉生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奶奶照顾着他与3个弟妹。突逢变故,家中便让耿玉生辍学帮着奶奶顾家,得知消息的李振华几次三番造访耿家,对着耿玉生的奶奶和父亲再三保证,不用担心耿玉生的学习,一定让他升上中学,这才换回了耿玉生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班上一共37个学生,与耿玉生情况相似的不在少数,更有5、6名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据耿玉生回忆,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这几名贫困学生的学费都是由李振华来承担的。

  时光转眼来到1963年的夏季,苦读多年的耿玉生和同学们迎来了升学考试。可是连绵的雨季让沂河河水暴涨,沂河的其中一条重要支流——林前河就横亘在学生参加考试的必经之路上。考试当天大雨瓢泼,林前河河水汹涌拍打着岸边,几个晕水的同学已经怕得躲到老远,没有一个同学敢冒着生命危险蹚水渡河,同学们都无奈地打算要放弃考试。就在这时,不放心学生们的李振华赶来了。看到这样的情形,他立刻将学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略通水性的他挽起裤腿就下了河。

  看到这一幕,学生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耿玉生说,当地人都知道,河里石块多、木头多,很容易就会把人击倒。他看到李振华下河游了几下就不见了,过了好一会才又重新露出了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耿玉生脸色都变了,“李老师那次真是摸着阎王爷的鼻子过河呀!”上岸后,李振华赶到考点与监考老师协商,由监考老师用油纸袋封好试卷,一同带回河对岸给学生们另辟“临时考点”来考试。令人欣慰的是,那一年的升学考试,全班37名同学全部考上高中。耿玉生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沂源一中,毕业后,像李振华一样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李振华的无私奉献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乡亲们以邀请李振华到家做客为傲,逢年过节把他请到家中,一家人节日、喜事都舍不得吃的细粮留给他吃,冬天冒着严寒刨来树墩给他生火取暖。

  鱼水深情,李振华再也不忍离开这片热土,乡亲们为他做的衣服、鞋子,他一直珍藏保留至今。他在一篇日记中写到:“不做过路客,要做蒙山牛”。正是为了这样一句诺言,李振华忍痛挥别青梅竹马的恋人,放弃了一次又一次调离大山的机会,彻底扎根在了这里。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