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晏扬
前不久,杭州市萧山区一名出生不到8个月的婴儿患上了婴儿痉挛症,进入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治疗。医生说,用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医院没有这种药,很多都是病人自己想办法买药。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在医院里却难觅踪影,黑市上被炒到4000元。记者调查发现,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廉价救命药缘何一药难求?(本报9月15日A30版报道) 廉价救命药纷纷玩失踪,以至于一药难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廉价”二字——因为价格低、利润薄,加上需求量小,药企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于是减少甚至停止生产。
所以,挽救廉价救命药,就不得不提高这些药品的价格,让药企有利可图。这是“两弊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与其让一些药品保持超低价而出现“药荒”,不如让其适当涨价以保证市场供应,有药可买,哪怕价格高一些,总比无药可买要好。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国家发改委于去年5月8日宣布,取消283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限价;继而,从今年6月1日起,我国绝大部分药品都取消了政府定价,药品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还有一些低价药,因是专门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而这种疾病并不常见,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小,即使涨价,药企获取的利润仍然有限,不愿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通过放开药品价格,鼓励药企生产救命药并获得合理利润;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财政补贴,定点生产用量小的廉价药。只有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才能让廉价救命药逐步重回市场。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王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