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元老居正文武双全 讨袁时将总部设在青岛

2015-09-17 10:17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说起居正,您未必知道,但他在同盟会中却是个厉害的人物。他既能拿起笔跟别人进行笔战,又能指挥军队战斗,还能制定法律条文,绝对全才 。历史学家关注他是因为辛亥革命,研究法律的人关注他是因为他曾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16年,而本期《发现青岛》关注他 ,是因为他曾经在青岛建立反袁护国东北军筹备处,带头讨伐袁世凯。

  少年不识愁滋味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居正,字觉生,号梅川,1876年出生在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一个普通家庭。祖上始终坚持科考,以考取功名为己任,所以家境并不富裕。作为同盟会的重要人物,居正早已成为武穴市的知名人物,他的出生在人们口中也变得神乎其神:清澈的夜空中有一颗明星,当地人人感叹“吉兆”,居正的母亲特别信命,第二天请来一瞎子算命说居正是“贵命,一辈子少灾少难”。

  大灾大难是没有,小小磕碰却从小就不断。比如襁褓中时经常捧腹痛哭,学走路时又让摔碎的碗尖划了鼻尖……等稍大些就更难管了,不爱捧书却喜欢光着脚丫在田野里嬉戏,上树下河,哪热闹哪有他。父亲居宾虞的毕生心愿,希望有一天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看他这样也实在头疼。

  6岁,居正进了学堂,和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一样,整日跟着先生摇头晃脑诵读那些枯燥尚未明白的诗句。居正本就是个淘气的孩子,让他老老实实坐在学堂更不可能,东看看西瞅瞅,可每当先生考他诗句时,他还都能答得上来,让先生生气又无奈。

  没人能猜到居正的脑袋瓜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可以趁父亲不在家,带着一帮小朋友到家附近的回龙阁读书,故意把声音放大,吵得在这里修行的斋公(旧时对僧道的尊称)头疼不已 ;作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他煽动同学喝酒,有位同学差点喝醉;只要父亲不在家,他就花样百出带着兄弟姐妹尽情地玩。这些都是居正小时候的幸福时光。

  但居正也有烦恼的时候,尤其是庭训(古时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叫庭训)时,以至于后来这样回忆:“尔时初不知外国有所谓斯巴达教育,而吾庭训,庶几近之。”

  居宾虞是个极其古板又严肃的人,凡居家的庭训任何人必须严格执行:早起背书,早饭后习字,讲授四书,中间穿插朗读;中饭后朗读生书,再读五言、七言绝句等;晚饭后再夜读。这种高强度学习堪比现在的重点高中生了。

  就在与父亲斗智斗勇,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生活中,居正慢慢长大了。他虽然天性爱玩又有点叛逆,但有件事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居家的后代,唯一的出路只有科举考试。所以不管经历多少次名落孙山,居正和父亲都会强撑着继续考。23岁那年,终于考中秀才。1900年8月,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改兴新学,这个消息对居宾虞来说是伤感的,因为他秉承祖辈使命,一直想让居正参加科举考试,但对居正来说,他本来就厌恶八股,觉得它禁锢了人性,新学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文化的洗礼。

  这样走上革命道路

  新学带来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变化,居正的思想也在逐渐变化,再加上他本来就爱打抱不平,给他惹了不少麻烦。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提供的《辛亥元老居正》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地人认为,就是这件事让居正走上革命道路的。

  旧时农村宗族严密,讲究聚族而居,各姓垸自成体系,彼此隔阂颇深。1901年春,居文胜(武穴市居家始祖)垸和临近的张德先垸发生了纠纷,居家有户人家租了张家的房屋,结果家中有人过世,便直接将其安葬在了附近的张家地盘上,张家不愿意了,竟然提出迁葬。旧时,这是对去世者的大不敬,两家为此起了争执,甚至闹到了知县那里。要打官司了,张家提前贿赂了知县,又有专职状师为助,居家当然败诉。居正听说这事气得火冒三丈,主动申请去省城告状为居家讨回公道,族长给了他一笔银两,送他上路了。

  居正先坐船前往汉口,船里人多气浊,他昏昏沉沉一会儿就睡着了,睡起来一看,坏了,随身带的箱子被人打开,银两全不见了。再一摸后脑勺,连辫子都没了。这时已经到了武汉,居正只能硬着头皮在一家旅馆住下。此时的居正不知所措,突然不知从哪冒出一张姓好心人说他曾在总督衙门办过事,又能在衙门内通关节,只要给他50两银子打点,保证能打赢这场官司。此人说得天花乱坠,居正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赶紧掏出银两。在旅馆左等右等,等了好几天都没见张姓人的身影,居正慌了,一打听才知道自己被骗了。还没到总督衙门办正事,居正就已经被这乱世整得愤不欲生。他实在没脸再回家乡,本想远走高飞,被一位族兄及时劝阻。

  居文胜垸老人说,居正是因为这场官司失败才外出革命的。其实,此时的居正还没有革命的念头,但这件事也对他造成了很大刺激,世界远不是他所想象那么简单,他要走出去,才能不被欺负活下去。

  张之洞带着新思想来了,办企业、开学堂,武昌成为全国有名的讲究洋务的地方,一大批优秀青年纷纷来此求学,居正也来了。他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激进青年,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田桐、“民国第一清官”石瑛,还有近代著名学者黄侃。

  1902年科举恢复,居正又回去应试,他以为有了这么年多的历练和见识,这次肯定可以录取,没想到等来的还是坏消息。这次他彻底放弃了,他开始认真思考社会形势,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朋友陈肇一给他建议了条出路:出洋留学。

  亲自率领卫队冲锋

  到日本,进入日本法政大学,这改变了居正的一生。

  林海在《居正:从战场上走出的中华法学家》一文中这样写到:“到日本江户后,居正受到同盟会会员田桐接待。当时,田桐正与宋教仁等人筹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并著《亡国惨记》等启蒙刊物。他将这些杂志给居正阅读,救亡思想很快征服居正,为其后来参加革命奠下基础。同盟会成立后,居正加入其中,并直接受黄兴的领导,奔走会内会外。”

  到日本没多久居正便成了家,1906年女儿出生。此时的居正有了多重身份:丈夫、父亲,还有日本法政大学的学生,学杂费、生活费成为他最头疼的事,全靠朋友相助。居正的父亲得到消息后托一位叫李识韩的同乡带到日本转交,谁知李到上海后将银两挥霍殆尽,根本没把这事告诉居正。1907年终于从法政大学毕业,升入神田区日本大学本科法律部,一家人盼着他能找份工作养家糊口,但居正更多的心思还是在革命上。

  他都参与过哪些事?还是看林海的总结吧:云南河口起义正需人手,他遂辍学离日赴起义前线。然而刚抵香港得知起义失败。组织安排他去新加坡参与《中兴报》与保皇党《总汇报》笔战,并办革命刊物《光华日报》。随后,他又在云南、缅甸交界地游说当地土司发动革命激怒当地政府。1908年,清廷外交部请英国公使电告缅甸政府,勒令《光华日报》停刊,并押解居正回国惩办。幸经当地同情革命的华侨多方设法,聘请律师向警察局交3000元担保,居正才获准离境幸免于难。当年夏,33岁的居正再返东京,回到熟悉的日本大学校园,经法律系主任的特批,补缴学费,重新入学。

  只是他怎能安心学业、居家过日子?1910年,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同盟会推举居正负责湖北盟务,这次他彻底离开了学校。一年后,居正受黄兴指派,前往武汉联络新军响应广州起义。起义时,居正恰于上海购置枪支。10月14日,他返回武汉,身后船舱内载满沙发。割开沙发表皮,尽是长枪短铳。他在武汉战场观战,看到革命军处于下风,便亲率卫队冲锋,手执红旗指挥反攻,夺回刘家庙车站……这一幕被搬上了电影《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与北洋军对峙。战事吃紧,大元帅黄兴驰援汉口前线,一位头蒙白布的年轻将领向黄兴问道:“大元帅,我们向何处去?”黄兴道:“哪里战事最紧,便向哪里去!”这位年轻将领便是居正。

  为革命经费盗金菩萨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不光体现在工作危险难开展,更体现在经费上。为了革命经费,居正可是煞费苦心,甚至都把手伸到庙里的金菩萨身上了。殊不知,居正可是笃信佛教的,想到此办法说明他对革命多么热切。

  当时经费紧张到什么程度?“典质已尽,仅余蓝布长衫一袭,谁外出,谁服之耳”。居正与革命党人焦达峰商量 ,在广济县达城庙有一尊金菩萨远近闻名,如果是真金,价值连城,所有经费问题便解决了。二人买好了香纸先去探路,到庙一看菩萨摆放在正中神龛中,但周边有幔帐和蜘蛛网遮挡看不清全貌,二人便给和尚塞了点香资,要求一观真容,焦达峰还趁机碰了碰,发现纹丝不动,更加确认这就是尊纯金菩萨。

  回去一商量,革命党人查光佛自告奋勇带几个身强力壮者肯定能将菩萨盗走。虽然计划很周密,却没想到遇上端午节,不管白天晚上,寺庙里全是附近乡民上香,根本无从下手。第二次行动失败了。

  又过了两月,他们进行了第三次行动。这次是成功了,可好不容易到手的金菩萨竟然是铜铸的。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关于第三次行动,还有另一种说法:焦达峰等六人取走金菩萨后,路上遇见了捕快,怕事情败露,只好将金菩萨扔进水田里。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辛亥元老 居正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