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期间,中英双方签署了多项能源大单,这里边就有一份和中国海洋大学有关。当地时间10月19日,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史宏达教授在伦敦参加了第四届中英年度能源对话会,并与欧洲海洋能中心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中国海洋大学与英国欧洲海洋能中心的合作谅解备忘录》。10月2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海洋能开发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已经走出关键一步。我国首台100千瓦潮流能发电装置,就是由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并已在2013年成功投放到了斋堂岛海域。
实现整机本土化生产 据了解,第四届中英年度能源对话会由中国国家能源局和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共同主办,史宏达教授作为中方海洋能领域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新能源技术分论坛,并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海洋能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3年8月,在斋堂岛海域,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首台100千瓦海洋潮流能发电装置见证了首次下水发电的时刻。这个“大家伙”高达18米,顶部形似一个大风车,三个白色的叶片转动产生能量发电。
项目人员告诉记者,这台装置,吸收了大型风电机最新设计理念和控制技术,先后攻克密封、防海水腐蚀等数道技术难关,最终顺利实现了先进潮流发电装置部件和整机本土化生产。
据介绍,装置采用的是水平轴可变桨水轮机和塔架式支撑结构,并具有完备的电力变换与控制系统,利用海底潮流对巨型叶轮的冲击产生动能,通过海底电缆与岛上的集控室相连接,最终转化为电能。这台装置突破了潮流能开发方面的关键技术,使得发电装置能够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能够适应不同海域。
有助于海岛开发 据悉,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不断地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如今,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利用海水潮流发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巨大。潮流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无污染、低能耗的新能源已被我国列为战略性新能源。
据对130个水道沿岸潮流能资源蕴藏量统计,我国可利用的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52MW。按海区分,以东海沿岸最多,有95个水道,理论平均功率为10958.15MW,占全国总量的78.6%。其中山东半岛是国内潮流能储量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项目相关人员表示,他们研发的100千瓦海洋潮流能发电装置,一年可发电约10万千瓦时,产生的电力主要为斋堂岛供电,可满足约300户居民日常用电。还可以满足海产品加工、制冰、养殖等村企正常生产经营的用电需求。除了发电,这个大家伙还可以用于海岛的海水淡化、制冰、海水养殖等产业,对于促进海岛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海岛电力供应的保障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海岛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助于海岛的开发。据介绍,如果从内陆通电缆来输送电力,电缆的铺设费用、维护费用、送电成本加起来一年可能会达上千万元。而采用潮流能等海洋能来发电,这个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
各国瞄准“潮流能” 从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落户斋堂岛那天起,无论是初期的选址还是海洋环境、水文、地质具体数据的测量,再到基础工程的建设,整个过程跨越了多个研究阶段,难度非常大。
潮流能作为海洋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几年在众多基金项目和示范项目的支持下,潮流能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化的开发项目在未来的几年也将不断建成。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已有较大规模的项目在实施当中,未来几年将会有数个十兆瓦级电站建成,潮流能发电距离人类的生活也会越来越近。
本报记者 张同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