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兄弟姐妹的人,年纪小的就是比年纪大的幸运。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比如晚清这对兄弟:商衍瀛和商衍鎏。哥哥比弟弟大六岁,先是哥哥考中进士入了翰林,之后弟弟也一举高中,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探花。
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兄弟俩一起来到青岛避难。面对不断变化的时局,他们做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哥哥的心始终惦念着清廷,选择留在溥仪身边,甚至不惜背上汉奸的骂名;而弟弟则对官场心灰意冷,远赴德国汉堡殖民学院(后成为汉堡大学)东亚系教研中文,成为德国传播汉学开拓者。本期《发现青岛》,让我们透过兄弟俩的故事感叹:人生不光是幸运,还有自己的选择。
他们原是八旗子弟之后 哥哥是进士,弟弟是探花,这样的成绩在晚清可是了不得的。但他们并不是出自什么文学世家,也不是名门之后,而是响当当的八旗子弟。
商家祖籍沈阳,属于汉军中的正白旗,也就是跟随满洲清兵攻入中原的汉人,之后跟随大部队到广州驻防。之后百余年,商家子弟靠着八旗子弟这块牌子,安安分分练好骑射武功,曾有几人官至骁旗校(相当于团级干部),却始终不能使商氏显赫。
从商衍瀛和商衍鎏的父亲商廷焕这一代开始,商家决定弃戎从文,为什么?有人说为了家族荣耀,另谋出路;有人说是因为商廷焕体弱多病,实在骑不了马、上不了战场;而吴真找到另外一层原因,并将其写在《“中国最后一个探花”的五代传奇》一文中:“史载,当时驻防广州的八旗部队有几万人,晚清时期因朝廷拨款减少,大多陷入困顿的境地,清初不屑为之的科举开始被八旗子弟视为出路。”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商廷焕开始寒窗苦读了,他专门拜著名大儒陈澧为师,跟许多晚清读书人一样,希望能考取功名。可偏偏他的这次尝试实在不顺,连续七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没有考中,他彻底绝望了。之后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长子衍瀛、二侄衍桑和次子衍鎏身上。
为了让他们三人专心读书,他在广州住所莲花巷巷尾辟地一块,种上花竹,又盖上茅屋数间,取了个雅致的名字:玉莲园。这里自从成为兄弟俩的课堂。
回忆起这段时光,商衍鎏曾这样说:“终日仆仆,皆以练习科举考试为目标,以此白昼甚少读书的时候,而用功总在夜间。‘三更灯火五更鸡’,以这句话来形容士子的读书,真是不错。”
这样的清贫读书生活换来意想不到的结果:1890年广东贡试,商家子弟气势如虹,一举占了全省前十名之三。长兄衍瀛考了全省第一名,二兄衍桑(21岁早逝)取第四名,弟弟衍鎏第十名 。1894年商衍瀛和商衍鎏兄弟同时中举,被誉为“禺山双凤(禺山指广州)”。
而9年后,兄弟俩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1903年商衍瀛中进士入翰林,1904年商衍鎏中探花亦入翰林,加上其叔商廷修也是翰林。一家三翰林,商家仅仅两代就取得这样的功名,胜过了许多汉人耕读世家 ,本无什么家学的商家俨然成为文化世家,实为岭南(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所罕见。
这就是商家的家族背景,我们分别来看看,兄弟俩接下来的人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翰林院被裁他来到青岛 首先是哥哥商衍瀛,他比弟弟提前一年入翰林,任翰林院编修。1908年,清政府希望改革学堂,建立新的大学分科,商衍瀛被派日本考察大学学制。其实早在10年前,京师大学堂已经成立了,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分科。等到商衍瀛任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时,他接过这一重任,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便全心投入学校规章制度、宿舍建设、制定学科的工作中,很快建立起大学分科教育体系。关于商衍瀛在政界的表现实在平平,除了这件事,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再找不到其他。很快便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翰林院被裁撤后,商衍瀛失望而去。后来,他来到了青岛,成为逊清遗老中的一员。他在青岛的故事,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先生在《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里有所记载。
商衍瀛来青岛后,在湖南路和泰安路路口建了座房子,是欧式建筑,还带着个小花园。在这里,他主要跟两个人关系不错,前学部副大臣劳乃宣和刘廷琛。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他们三人曾经一起同游曲阜少昊陵,局势稳定后,又一起回到了青岛家中。
那么,他在青岛主要忙活什么?他参加了卫礼贤组织的尊孔文社,以他翰林的身份,受到卫礼贤的尊重,与他切磋,请教中国典籍,他乐此不倦,在卫礼贤翻译中国古代文献中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尊孔文社的中德文友们经常在一起聚会饮酒。德国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翰林”,但听说比“博士”还要厉害,对他也十分尊重,但交往中才发现,这位翰林的很多做法让他们不理解。
比如商衍瀛明明很喜欢喝酒,也能喝许多,却常常装作“我不会喝酒,我要喝醉了”;比如他们跟商衍瀛“划拳”,可为什么赢的那一方不喝酒,反而输的那一方要喝,这跟他们的理念不一样:只有赢的人有酒喝才对啊!其实他们不明白的还有很多,比如商衍瀛如果真的喝多了,这时会有个家人马上出现说:家中有急事,速请回府。商衍瀛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离去。德国朋友就更不明白了:为什么总是有家人出现打扰了酒兴?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为了溥仪他什么也干 如果有人认为,商衍瀛在青岛就是纯粹吃喝玩乐的那就错了。他有自己的心事。虽然清廷已经没了,但他对清廷的心还一直都在,所以当有人彻底放弃清廷过上逍遥日子,亦或是有了别的选择时,他的选择只有一个:忠于溥仪。
鲁勇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他积极参与刘廷琛组织的复辟活动。起初冯国璋、张勋表示同力复辟,商衍瀛与王宝田去说张勋时,张勋又反悔了,联合未成。等到1917年再次发动张勋复辟,商衍瀛代表刘廷琛去与张勋商谈,也没有成功。”
商衍瀛可能不明白,这么多次的努力为什么总是进行不下去?原因很简单,他复辟只为清廷为皇帝,而别人复辟都另有目的。
1922年溥仪大婚,宣示成人,可以亲政了。溥仪说:“我在婚礼之后,挑选了几个我认为最忠心的、最有才干的人,作为我的心腹之臣。”这就是郑孝胥、温肃 、商衍瀛、王国维等,分别给予南书房行走等官衔。
从这一点看,起码商衍瀛的心思没有白费,溥仪看到了。所以当受此“皇恩”,他更加卖力地为溥仪工作,马上写了“奏折”:
奏皇上圣躬欠安,务求静养,时局变幻不出三个月内。今日皇上之艰难,安知非他日之福?臣拟明日出关……
溥仪阅此“奏折”后“上谕”:卿此去奉表面虽为地款,实则主要不在此耳,此不待言而明也。
奉,指的就是奉系军阀。商衍瀛去奉系军阀要什么地款呢?鲁勇先生解释说:“溥仪成人后,想恢复大清帝国重登皇位,奉迎之人虽然不少,而少有兵权之人相助。由于祖宗遗留及10年间的清室优待条例,他有珍宝文物金银很多。所以他多方试探,给张作霖等军阀送重礼,希望他们当中有人能真正帮助他。”
这是项重要任务,所以溥仪选择了自己相信的人商衍瀛。但溥仪和商衍瀛都太过异想天开了。还没等商衍瀛到东北,“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迅速稳定东北政局,并筹划东北易帜。这下,溥仪着急了,他当皇帝的时间要被拖延,甚至可能就没有希望了,他让商衍瀛去想办法阻扰。康艳华在《溥仪阻挠张学良“易帜”》一文中介绍:“溥仪派手下与奉军素有往来的老臣商衍瀛来到东北,频繁接触奉系要人张作相、张景惠等人。在‘易帜前后的关键时刻,溥仪授命商衍瀛与张学良密商。张商会谈无任何记载,但会谈后,张学良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给溥仪,表达了对溥仪阻挠统一之举的不满。”
最终,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仪“梦想成真”,当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商衍瀛也担任了执政府秘书兼内务府官,成了汉奸。
他是溥仪出狱后第一个探访的人 商衍瀛了解溥仪、忠于溥仪。自然,溥仪对他也有真心,当1959年特赦回到北京,第一个出门探访的人便是商衍瀛。那时他虽已卧病在床,见到溥仪仍然激动:“您出来了,我跟着您走。”溥仪吓坏了,忙说:“咱一同跟着毛主席走。”这事被溥仪郑重地写在《我的前半生》初稿里。
严格来讲,商衍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奸,他只是习惯了跟着溥仪走。所以,当溥仪不在的那些年,他专注于做社会慈善:1929年,天津冰灾,商衍瀛出任天津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牵头设立难民收容所五处;1930年,陕西旱灾,商衍瀛又冲往陕西赈灾,为了筹集资金,把自己冬天需要穿的全部皮衣都拿出来变卖,变卖的钱用于赈灾;在陕西建立灾童教养院,收容教育灾童;建立怀幼村,让长大后的灾童有地方回去耕种。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接见商衍瀛,并派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慰问,希望商衍瀛能够进入中央文史馆工作,商衍瀛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述了有关清史。
商衍瀛这一生活得很纯粹,他不为官不为财,只为恪守自己最初的选择。就像他临终留下的这首《垂暮自题》:殉道殉身衷一是,唯从初念见其真。杀机人发天反复,直道心存动鬼神。稚柏能安冰刺骨,贞松宁畏麝成尘。纷纷成败归元理,定论留将后世人。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