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老街·影像]镜头里的老街 被定格的时间

2015-11-10 13:3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张文艳

  我不懂摄影。

  近日,在电梯里碰到了摄影部的同事,看到他的“长枪短炮”,问他这是几个摄像头?旁边的同事嘲笑我:就一个,真为你的智商“捉急”!同事给我一本关于摄影的最为简单的书籍,偏偏我还是学不会,把单反当傻瓜用。

  我不会看照片。

  某日,和一些摄影家一起讨论王音的摄影展,人们都喜欢景物分配最为艺术的照片,我偏偏对他老父亲理发、背后是大嫚海报的那张情有独钟,众人不以为然。

  但是,“有图有真相”,还是觉得,有些东西确实需要照片来表达。

  比如变化。

  大鲍岛老街区系列策划已经做了四期,也接近了尾声,虽然已经对那里非常熟悉,但每一期都会再访老街区,再拍一批照片,变化每天都有,照片上的人物也在轮换。突发奇想,决定找一找老街区的清末民初的旧照,在同样的建筑前拍摄同一角度的照片,虽然水平有限,可是对比似乎远比单薄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和震撼力。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从此,历史事件从单纯的阅读变成了可以观看。一张定格的照片,一个片段,一个细节,大都烙有时代的印痕,折射着时代的光影,让历史变得感性而生动。潍县路和四方路交口的老照片上,老字号鸿升祥洋货庄异常醒目,“江西瓷器”“宜兴茶壶”“金银两簪”……竭尽所能地展现货品特色,道路之上熙熙攘攘,黄包车穿行,长辫子的清朝打扮和戴着礼帽西装革履的并行,都不觉得稀奇。整齐的两三层楼房沿坡而上,电线杆一路陪伴,足以说明当时大鲍岛区域照明设施已经具备。如今,前景的房屋已经略显破旧,但仍能看出当年的风貌,道路之上的人群被现代化汽车取代,高楼大厦更非稀奇之物,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画面右侧的“四方路老字号”的字眼似乎彰显了对老街区的纪念和继承。

  在青岛,老照片最多的一条路便是如今的中山路,当时被分为南段和北段,北段当时叫山东路,日占时期曾更名为山东町,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旧址的绿色塔顶将山东路北段截止。日占时期,路两旁的黄包车就如今天的Taxi,是当时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一辆敞篷汽车疾驰而过,是大马路上一道奇特的风景,车上之人,怕是非富即贵。艳阳之下,长袍马褂的人们来往穿梭,相较于较为狭窄的潍县路,虽然画面上人数差不太多,但一下子变得空旷起来,毕竟,这是城市最宽阔的街道。放在现在,中山路已经变得不再宽广,这张照片几乎是我“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因为马路之上各种车辆呼啸而过,横亘在道路上方的天桥遮挡了塔顶的视线,信号灯、摄像头、指示牌,一切现代化设施都让画面变得复杂,每一片颜色背后其实蕴含了现代人匆忙的脚步。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中山路上汽车逐渐多了起来,“大马路”也被挤得满满当当,右侧的德式建筑异常醒目,穿越时空保留至今,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审视新老照片的细节对比,不仅能感受时代的巨大变化,还能触摸到历史的脉动和体温,真乃奇也!

  拍照时,恰遇中山路街道的社区义工为市民免费理发,我一下子想起了清末理发的青岛老照片,两相对比,已无需我多言!

  陈丹青在《褴褛的记忆》中如此评价老照片,“没有一位叙述者自觉是在谈论摄影,而是在说起往事和故人”。摄影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用光影、风景、人物构成画面,同时何尝不是一种见证?见证经历,见证人生,见证整个社会的记忆。因而,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大鲍岛即将改造,变化即将发生。为此,我们特联系了青岛的各大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从他们的镜头中审视老街区的四季冷暖,从他们的文章中感受百态人生,繁忙的街道,调皮的孩童,标志性的道路,建筑的光影,“每张照片的目空一切的、感人肺腑的静态平衡”(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都定格了时间,这便是照片的力量所在。

  开启这一页,感受它吧!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