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路曾是青岛"华尔街" 取引所在此成立(图)

2015-12-01 10:41   来源: 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商战传奇大剧《青岛往事》正在央视八套热播,跟随着黄渤饰演的“笨小孩”王满仓的传奇之旅,很多青岛元素被大家认识。比如剧中讲述的黄渤利用商战击败日本人就发生在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也就是青岛最初的证券交易所。除了这里,曾经的馆陶路可是青岛的“华尔街”,8个国家的60多家企业聚集。你知道这条路才多长吗?1000多米。为什么短短千米的街道会吸引这么多企业?还得从德占时期说起。

  为多收关税建成了馆陶路

  馆陶路很短,只有1000多米,从南头走到北头用不了十分钟;馆陶路又很长,从1899年到现在,历经116年的风雨 ;馆陶路还相当丰富,欧式建筑、日本建筑、中国建筑,各种建筑外形让人连连称赞。

  馆陶路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名字:“青岛的华尔街”、“青岛的外滩”、“金融贸易中心”、“洋行区”、“凯撒街”、“叶樱町”……可不管你怎么看这里,心中都会产生同一个疑问,为什么偏偏是这里?青岛著名文史专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一语点明:“20世纪初,德国侵略者为了在青岛更多地收取关税,更多地吸引外资、融资,即在中山路的北段的延伸部分,建成了‘洋行一条街’,这就是在当时华北地区闻名遐迩的馆陶路。”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收取关税。为了关税,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非常便利的地方,馆陶路独特的地理位置绝无仅有:南边是堂邑路、市场一路、市场二路、市场三路,北边是陵县路、恩县路,中间又有上海路、广东路交错相通;旁边有胶济铁路穿过,离青岛火车站和大港站非常近;青岛港近在咫尺,距海关也非常近。这样的位置,让德国人一眼看中,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将这里规划成了“洋行区”。之后,外国的驻青机构在这里驻足,各种企业也来凑热闹。以至于迅速将馆陶路挤满,之后大部分银行不得不转到了中山路南部。

  当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中山路可以买到欧洲最流行的时装和美国最新品牌的化妆品,这些都与馆陶路不无关系。”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王铎解释:“没有馆陶路红红火火的进出口贸易,中山路商业区的繁荣就是一句空话。”

  8国60多家企业造就“华尔街”传奇

  曾经馆陶路上有多少家企业?市北区情网上,葛燕娣在一篇题为《馆陶路》的文章中有个数字:8个国家的60多家企业。光银行就有:日本的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正隆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万国储蓄会。其中正金、朝鲜、汇丰、麦加利4座银行大厦,至今仍可看到当年的风采。

  此外,还有些公司企业也都在这扎堆:英商怡和洋行是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和记洋行、太古洋行也是大型企业,还有颐中烟草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等也在馆陶路上设办事机构。美商美孚石油公司,青岛的分公司及加油站设在馆陶路上。鲁克洋行、美隆洋行、美丰洋行等美商企业也都在馆陶路上。丹麦宝隆洋行是丹麦的跨国公司,青岛分公司在馆陶路28号,丹麦驻青领事馆也在这里,驻青领事同时兼任洋行的经理。有4家日本轮船公司设在馆陶路上,规模最大的是大连轮船株式会社。

  馆陶路实在太短,想进来的企业又太多,有些公司只能挤在一起办公,如馆陶路18号院内,就聚集了怡和、和记、茂记、仁德等洋行。而在汇丰银行办公楼内,也有德华银行、美孚火油公司、万国储蓄会、卜内门洋碱公司和绍和洋行等。

  看着这些陌生的、有些绕口的公司名称,脑海中马上会出现一幅馆陶路繁华热闹的画面。而王铎对几个人物形象的经典描述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西洋的蓝眼睛高鼻子大班,会叼着雪茄烟,趾高气扬地乘着像甲壳虫一样的小卧车,匆匆穿行于这条路上。不定是哪座花岗石廊柱间,会走出几个西服革履、留着小平头的日本洋行经理,他们相互不停地点头哈腰,嘴里不住地念叨着‘瓦达西瓦’(“我是……”的意思)。听老人们说,许多中国买办 、帮办也是这里的一景。他们梳着大油头,身着大褂儿,雪白的袖口还要宽宽地挽起来,脚蹬阔口黑布鞋,腰间往往要露出半截白丝帕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派头儿是‘挣大钱’、‘办洋务’的。这些人在馆陶路上进进出出,都有专门的黄包车,如果是大洋行的买办,胸前就一定晃动着金闪闪的怀表链子,手里会不停地转动着鼻烟壶,脖子后面一准还斜插着一把折扇。”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盛况,难怪会成为“华尔街”呢。

  漫步在馆陶路

  现在的馆陶路经过修葺有了时代和现代的结合感,不管你站在哪望去,眼前造型各异的欧式建筑,拜占庭式、三角形山花,立柱和贴壁立柱,有科林斯、多立安和罗马等式样,让人忍不住细细端详。不管多少年过去,重温馆陶路,依然被当时的建筑技巧折服,被这条路上的历史痕迹震撼。

  馆陶路1号:横滨正金银行青岛分行旧址,建于1919年,占地面积47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现在是青岛银行营业厅。据说,北洋政府统治时青岛的金融势力操纵在这家银行手中。

  馆陶路3号:三菱洋行青岛支社旧址,建筑正面为欧洲古典样式,上下两段,下段八根爱奥尼克柱优雅有力,匀称和谐,整个建筑有很好的韵律感。建于1918年,初为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青岛支社营业大楼,占地面积约482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35平方米,经营进出口、保险、油坊等。馆陶路12号:典型的日本建筑,简单 ,干净。建于1930年,日本人三井幸次郎设计,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曾为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朝鲜银行获准发行货币,钞票主图案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像,俗称“老头票”,曾是青岛市场的主要货币。据说,“老头票”曾让无数的人们顷刻间倾家荡产。还有馆陶路37号,建于1927年,大连轮船株式会社青岛分社旧址,是馆陶路上规模最大的日本轮船公司。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整个建筑刻意建造成船型。1937年拥有56只船,总吨位达190000吨,经营着几十条国际航线。80多年前,萧军和萧红从大连来青岛,乘坐的就是这家公司的“大连丸”。

  馆陶路上还有这些故事

  馆陶路上的故事太多了,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我们不为世人所知的历史,除了上面这些有明显标识的历史建筑,还有三个地方不得不提。

  励志社:供军官吃喝玩乐的军事组织,就在馆陶路24号。励志社的前身是黄埔同学会励志社,1929年1月1日创立于南京,它是蒋介石模仿日本军队中的“偕行社”组织亲手创办的,社长由蒋介石兼任。该社是以黄埔军人为对象,以振奋“革命精神”,培养“笃信三民主义最忠实之党员,勇敢之信徒”“模范军人”为目的的军事组织。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青岛励志社的作用很明确:供军官游乐,有餐厅,还组织妇女陪军官跳舞。除了馆陶路,励志社在青岛还拥有几处别墅,分别位于太平角二路5号、韶关路54号、栖霞路22号。主要安排本市及外地中高级军官来这里休假,供高档餐饮,组织舞会,组织游览,以拉拢军官,加强军事“凝聚力”。

  齐燕会馆:馆陶路上唯一的中国建筑。1902年,由山东黄县人、泰祥号经理傅炳昭和河北天津人、成通号经理朱杰联合,成立了同乡会齐燕会馆。德国战败后,齐燕会馆于馆陶路13号建立了新的会馆。1925年4月10日,青岛市各界代表在齐燕会馆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出席会议的多达万人,反映了青岛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1931年8月,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在此设立临时市场。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齐燕会馆被日军强占,改名“兴亚俱乐部”。

  馆陶路长途汽车站:中国首个汽车站。青岛文史专家刘增平在《馆陶路上的马车记忆》一文中介绍:馆陶路北头,有一个交运集团所属的汽车站,如今这个并不起眼的汽车站,在年龄上是中国所有汽车站的“带头大哥”,而它最初是个马车店。

  那时候靠近大小港码头的馆陶路、大窑沟、云南路一带市内马车较多,外来马车集中停在馆陶路马车店大院里。在这个大院里,外来的马车将货物卸下,同时带来外来的人员,当外来马车返回时也捎脚带客,大院中间停着马车,而靠墙的周围就是马棚,卸车的马在那里喂养。周围遍布着大小旅店,来自招远、海阳、莱阳等方向的商贾会在这里安顿歇息或小憩,馆陶路马车店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发挥着很大的交通集散作用。随着德国人将汽车引入这座城市,汽车悄然替代了马车的运输地位,而马车店的转型升级也在不约而同之间发生着变化,形成了汽车站。起初的汽车站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只是竖了一个牌子,用来候车。后来随着乘车人数和线路的增加,来此乘车的人需要购买物品、用餐,慢慢地便建造起简易的候车亭。清末民初,馆陶路汽车站作为我国首个汽车站便这样诞生了。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馆陶路 华尔街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