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之南到河之西——河西村的前世今生(图)

2015-12-22 10:5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即使时隔500年,即使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口口相传的美好传说,但在河西村居民、72岁的秦登基和69岁的袁本农两位老人的回忆中,我还是能感受到当年那场迁徙数千里的辛酸与无奈。

  那天是风是雨,还是一轮艳阳,此刻的我们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从泛黄的《崂山县地名志》中,从袁老爷子家中厚厚的《袁氏族谱》中,推算出那应该是明永乐年间的某一天,在彩云之南的某一条热闹街巷,官家张贴告示,工整的楷体,大意说的是由于北方沿海深受倭寇侵扰,特令城中军户举家迁徙到彼处,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以固我大明王朝之疆土。

  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使新垦的土地上青苗尚嫩,即使翻新的茅屋还未捂热,即使家中儿女嗷嗷待哺不宜远行,但一纸令下,军户们,这些祖上被征为军士的平民百姓,也得赶紧收拾细软,拖家带口,颠簸北上 —— 先由陆路至重庆,后经水路到达扬州,再乘运河之波向海而行……越走,离家乡云南越远;越走,磨穿脚底的泡越深;越走,衣衫褴褛的乡亲越少;越走,扑面而来的海腥味越重……是到了官家所说的“北方之海”了吗?奔波几千里的大明顺民哪,多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啊!于是,他们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我想那应该是水草丰美的世外桃源,能让人们停下匆匆的脚步,稍作歇息。“他们……有的坐在草地上,有的躺着,有的掬起河水充饥解渴。那河水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全身的倦意顿时消失了一大半。”在老向所写的《河西村的传说》一文中,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是的,这条河就是张村河,跋涉千里的人们,从遥远的云南来到了青岛的张村河畔,发现肥沃的河床生机勃勃,清澈的河水鱼虾成群,远处有广袤的田野可供开垦……先民们似乎看到了放牧牛羊、织网打鱼、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于是,先秦姓,再袁姓,后又因“无王不成村”这一俗语盛行,邀请王姓与方姓迁入 —— 至此,张村河边房屋渐起,炊烟袅袅,人畜兴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因安家于河的西边,故名河西。

  此一住,就是十八万两千多个日夜。

  这期间,朝代更迭,烽烟四起,由明入清;这期间,倭寇来犯,外族侵略,国破家亡;这期间,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拯救河山;这期间,只有“一条大街五盘碾”的河西村,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00户人家,发展到了3000多户;这期间,曾风靡全村的“将军楼”,已渐渐被新建小区所取代,而一户户老河西人家,也纷纷入住“富居园”和“紫金园”里整齐划一的套二或套三房里。

  而今,公元2015年的12月16日,循着刚起步的青岛地铁3号线,穿过熙熙攘攘的汽车贸易大道,随着车流由开平路拐入台柳路,在秦登基老人的陪伴下,我们迎着刺骨的寒风,走在河西村与河崖村相连的老街上,简陋的“高密烧饼”牌匾与空中延伸的塔吊两相望,狭小巷道老旧的三轮车和崭新的“捷豹”肩并肩,还有那“宝地生金、福门进财”的行书,蘸满了河西人家的热切期盼……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的思绪有些恍惚,此时是何年,此地是何处?但透过窄巷,拼命延伸过来的新建高楼把我们唤醒:这属于过去的一切,那座看顾了几代孩童的河西小学旧址,和曾令河西人骄傲的、人人都会哼上一段的柳腔小调,很可能会随着迁居新建小区的步伐,逐渐变成老人们记忆中的一张黑白照片,磨损日久,仿若海市蜃楼。

  只有一块刻着“河西”两个大字的石碑,和已被简陋板房遮盖了大半的著名“河西小学”,在秦登基老人的一声叹息里,悬于冬日的冷风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 刘依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王泯苏]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河西村 前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