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替考"的旧账是一记警钟

2016-06-20 13:4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韩金惠

  在高考制度历经改革的今天,复读生与应届生的不平等早已不存在,但是,加分政策的公平性、招考名额区域分配的公平性,仍需要教育部门时刻保持警惕。如何确保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从政策制定到贯彻执行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

  灌南县是距离连云港市区最远的县城,也许是较为偏僻的缘故,这里很少得到外界的关注。今年6月,一封实名举报信打破了小县城的平静。信中称,如今在当地担任公职的一对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学籍考入大学。记者经过3天的调查发现,当年顶替学籍参加高考并最终化名生活多年的人不在少数。一位亲历者向记者透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仅灌南一县,就至少有千余人顶替学籍参加高考,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是当地相关职能机构的主要负责人。(6月19日《现代快报》) 

  冒用别人的学籍参加高考,顶着别人的姓名长达20多年,而且这样戏剧化的事情不仅在一个小小的灌南县,在江苏甚至全国都出现过。明显的错误,为何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情呢?  

  “总觉得像做错了什么,但又确实不是我们的错”,曾经的冒名替考者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年替考的“隐情”。20多年前冒用学籍替考,在一定程度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畸形产物。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高考前有一个预考制度,考试通过后才能参加高考,很多人被挡在了高考的考场之外。另外,在预考阶段,应届生的过线分数比复读生要低,再加上学校也有应届生升学的考核压力,因而顶替辍学学生的学籍参加高考,这一现象在当时时有发生。更重要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大学是很多人跳出农村的唯一途径,于是便催生出一条龙造假、集体违法的荒唐行为。

  我们承认预考制度的推行在当时有客观原因,毕竟报考人数众多、高招名额有限。但是这项制度却在源头上破坏了教育公平。更严重的是,当时的配套措施和执行力度也存在诸多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公。如果按照现任灌南县某中学副校长杨某的估算,光灌南一个小县城,就至少有一千人通过这种方式参加了高考,那么由于把关不严而带来的其他舞弊行为也可想而知。

  制度制定的不公平加上执行的随机性,造就了冒用学籍替考的历史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也是给今天高考制度的一记警钟。在高考制度历经改革的今天,复读生与应届生的不平等早已不存在,但是,加分政策的公平性、招考名额区域分配的公平性,仍需要教育部门时刻保持警惕。如何确保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从政策制定到贯彻执行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