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9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我市的慈善事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青岛市慈善总会成立于2001年12月8日,始终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 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广泛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精神。十五年来,青岛市慈善总会联合各级慈善组织开展了“心连心”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微笑列车救助唇腭裂儿童、“爱心复明”救助白内障老人、“慈善圆梦大学”帮助寒门学子等助医、助学、助困、助老、助残、赈灾等项目,救助范围涵盖贵州、新疆、西藏、云南、四川、临沂、青岛等地区的贫困群众,200多万人次受益。
夯实基础 构建慈善网络
青岛市慈善总会十分注重组织网络建设,2010年开始着手构建全市“上下互联、左右互通”的慈善基层网络,区(市)、镇(街)、村(居)分别成立慈善会、慈善分会和慈善工作站,截至目前,全市慈善组织网络覆盖率已达98%。
近年来,全市慈善募款规模逐年攀升,2012年全市募款突破2亿元,达2.06亿元。 2013年2.18亿元,2014年2.41亿元,2015年2.88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密不可分。通过各级慈善基层组织的组织发动,镇(街)、村(居)群众参与慈善奉献的热情日益高涨。例如,即墨市18个镇街和1076个村(居)全部成立了慈善分会和慈善工作站,基本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全部覆盖的慈善组织网络。 2015年,即墨市慈善总会共募集捐款4090.79万元,其中基层慈善组织接收捐款3273.53万元,占全部捐款的80%。
随着慈善组织网络建设日益完善,慈善救助工作更加及时准确。不少慈善工作站都设立了慈善互助基金,一旦居民发生临时性困难,慈善工作站就会在第一时间启动慈善救助。慈善工作站还可以根据居民家庭困难情况,逐级上报,申请上一级慈善救助,使困难群众获得精准救助。
塑造形象 创青岛慈善品牌
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青岛市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慈善公信力建设。每年财务审计情况都通过青岛日报进行全文公示。每年召开理事会,将上一年度慈善工作及财务收支情况向全体理事进行通报,接受监督检查。
为了使资金运作更加透明规范,让捐款人明白善款的去向,青岛市慈善总会创新性地提出了慈善“微基金”概念。“微基金”即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组织、企业,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设立的冠名慈善基金,基金的用途完全尊重捐助人的意愿。“微基金”项目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短短几年时间,“微基金”规模已经从最初的一百多家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家。该项目不仅受到了爱心人士的认可,山东省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交流会议,推广青岛市“微基金”经验。国内不少地市慈善组织先后来电咨询、来人交流,使得该项目逐步在国内推广开来。
在青岛,有一个名为“爱”的基金,为助学帮教默默奉献爱心长达9年,这是由青岛市千余名中小民营企业家自发创立的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该基金2007年10月成立至今,已发展会员1000多人,累计募集善款2500多万元,受助人群超过1万人次,爱的足迹遍及山东、贵州、四川、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
同样奉献爱、凝聚爱的,是用来帮助困难患病群体走出难关的青岛乾坤集团冠名基金。该集团是由青岛德仁中西医结合医院、青岛德民心脑血管病医院等组成的民营医疗集团,自2002年以来,长期关注慈善事业。2015年11月,该集团再度与青岛市慈善总会签约6亿元冠名慈善基金,年捐赠额达1800万元……
开拓创新 探索“互联网+”模式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慈善事业新的发展,是摆在所有慈善组织面前的新课题。青岛市慈善总会面对新课题开展了积极调研,创新性地开展“互联网+慈善”新模式。
“互联网+慈善”即在慈善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人们生活中的慈善元素。青岛市慈善总会改版了青岛慈善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不仅实现了电脑、手机在线捐赠功能,还可以让捐助人通过电脑、手机实时查看善款去向和使用情况。
“互联网+慈善”模式将全面传播青岛慈善事业工作动态;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参与慈善事业及为慈善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业与个人;真实、实时公开透明地发布各项善款捐赠进展、流向、用途,打造透明慈善;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在线捐助,让慈善为更多慈善力量提供便捷服务,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个体。
青岛市慈善总会将以《慈善法》为指引,按照省、市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建设“全民慈善、合理慈善、阳光慈善、法治慈善”,努力推动全市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贡献力量。 记者 吴帅 通讯员 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