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义
9月4日,一趟旅游专列从成都开往西北,开启12日的“深度游”。然而,在抵达第一站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时,部分游客因使用假证,与景区发生争执,其他游客也因此耽误了行程。记者从当地警方获悉,9月5日,在一群中老年游客中,派出所查获没收假证26个,其中残疾证8个、军残证15个、假身份证3个。(9月28日《成都商报》) 特殊证件本是国家给予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惠民政策,然而有人就是看准了这个“空子”,通过办理假证,妄图投机取巧。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骗取景点的门票优惠。据张掖这一景区所在的派出所民警所言,在5月至10月旅游旺季,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使用假证的警情,2015年没收假证接近1000本。假证之泛滥,可见一斑。
按说,使用假证是违法行为,其违法成本并不低。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也就是说,使用假证最低处罚也是行政拘留。但是,假证为什么还是如此猖獗?首先,还是因为很多人不懂法,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只想省点门票钱,没什么大不了。其次,导游等旅游从业者并未给予足够说明,虽然有的说自己事先给过警示,但恐怕说者和听者都没当回事。再次,警方能为游客着想,的确出于善意,但单纯采取口头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纵容违法的负面作用。
必须明确,使用假证不仅违法,也有违诚信原则,属于不文明现象。每个人都应该懂法律,树诚信,守规矩,不能为了占一点便宜,就去揩公共资源的油。事实上,这也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伤害。旅行社、导游等应切实尽到责任,把好第一道关,尽职尽责地打消游客的侥幸心理。警方则应该严格执法,并从源头入手,严厉打击制假造假的违法行为,不能让法律形同虚设。
另外,也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比如,今年黄金周前夕,12301全国旅游投诉平台手机版上线,游客权益如果受到侵犯,可用手机直接投诉。那么平台可否增设功能,让旅行社、景区和警方等将使用假证等违法行为的资料上传,建立数据库,记入旅游征信系统,问题严重的还可纳入“旅游黑名单”。应该让旅行社、景区和警方有更多手段打击假证,多方共举才能堵住窟窿。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