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复活":一公里文化圈里细品书香阅情怀

2016-10-05 08:4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嘉木美术馆



  

青岛书房



  

圣爱尔美术馆



  文/半岛记者 王学义 图/实习生 仇星(署名除外)

  十一假期,一股新的文化气息从老街、老房子中散发出来,年轻而又充满创造力,不仅吸引着青岛市民,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几年,青岛老城区不断出现新的文化地标,连街边小店也相当有情调。”来自佛山的80后女孩梁妍,以《漫步青岛》被市民熟知,并最终选择在这片老城工作。广西路以北,以浙江路为轴向东西方延伸,总共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一个新的城市文化聚集区已悄然形成,这被称为青岛老城区的“一公里文化圈”。美术馆、博物馆、书店、俱乐部等各类本土艺术文化被深入发掘。百年中山路的商脉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延续,城市也前进了一大步。

  ■这里有新的文化圈

  老房文化资源扎堆复活


  已经76岁的孙基亮迷上了在老城区行走。做过40多年日语翻译的他,早已习惯枯坐,然而近几年,他忽然发现老城区变了。

  紧靠栈桥公交车站的广西路33号,是一座鲜艳而典雅的红房子。这座110岁高龄的德式建筑经过修复,在秋日的阳光里,释放出迷人的光彩。红房子是很多老青岛人的记忆,早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今,它即将重焕生机,成为一座“水的博物馆”。在孙基亮看来,红房子“复活”,也与周围的文化资源“扎堆”有关。

  从红房子往东走约50米,就到了安徽路5号青岛邮电博物馆。这座始建于1901年的建筑,是青岛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6年前以博物馆形式重新开门纳客。这里有馆藏文物展品1000余件,历史图片2000余张,定期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

  比邻而居的是良友书坊,已成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这里有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有香醇的咖啡,现代化的设计。在显眼的地方,良友书坊还高挂着另一块牌子——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这里进行过近百场关于城市历史与现实的艺术展览和严肃探讨,比如大鲍岛《家·春·秋》系列影展、《底片——一本德国相册里的青岛记忆》等。

  沿安徽路往北走100多米,就到了嘉木美术馆。这是青岛首家独立美术馆,开业于2013年9月,刚刚度过三周岁生日。资料显示,开馆后第一年参观人数8万,第二年10万。对于一家民营美术馆而言,堪称火爆。

  距嘉木美术馆不足百米,是有“国内首家城市文学馆”之称的青岛文学馆。附近天主教堂脚下,另一家民营美术馆圣爱尔美术馆于2016年7月开业。与之近在咫尺的,是文化机构青岛书房,另外还有一家“1907光影俱乐部”。而在附近的肥城路、保定路、湖南路上,弥漫着城市文化味道的咖啡馆、民宿、青年旅社星罗棋布。

  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在这个可以用脚步丈量的“一公里文化圈”内,不仅文化机构数量密集,而且形成了一定体系。以博物馆的历史底蕴吸引人;以特色书店留住人,深入发掘;以美术馆、展馆培养新人、展现成果;以俱乐部、咖啡馆营造艺术生活气息;以民宿、国际青年旅社满足年轻游客需求。“这样的文化新业态和体系,不仅让老城变年轻,也改善了城市文化生态。”鲁海说。

  ■这里有历史阅览室

  发掘老城区人文资源


  “我一直认为青岛老城区是一个宝库,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青岛书房的创始人、董事马春涛说。开业于2016年6月的青岛书房,位于浙江路和曲阜路交界口的一座别墅中。这座别墅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第一代德国移民罗伯特·卡普勒为纪念母亲安娜所建,名为安娜别墅。

  马春涛的另一重身份是市南区政协委员。他认为,青岛独特的魅力正在于老城区。老城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但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老城区人口老化严重,打工者的聚集区;再比如,很多老别墅属于历史保护建筑,已严重破败;另外,老城区业态老化,游客每每兴冲冲而来,却也只能拍几张老建筑的照片。

  “要复兴老城区,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马春涛说。他一直对文化有兴趣,2015年,他看好了天主教堂脚下的安娜别墅,与刘喆等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办了这家青岛书房。经过三个多月经营,这座老别墅成为又一个文化地标。青岛书房业态包括图书、咖啡、文创产品等,还有一间专门的公共展区,不间断推出主题展。

  孙基亮对青岛书房二楼的那间“青岛文库”印象深刻。他认为那里俨然是青岛历史阅览室,有很多难得一见的资料,有舒适的桌椅,不收取任何费用。孙基亮说:“上世纪前期,一对在青岛长大的日本兄弟,写了一本回忆青岛的书,有史料价值,我就把它翻译出来。我本以为不会有人感兴趣,也没太多钱自费出版,谁知有天我正在这儿看书,有个年轻人说可以资助我出版。这人就是马春涛。”

  资助孙基亮的“青岛文脉出版基金”,马春涛是创始人。这一基金成立于2015年2月,每年投入约30万元,出版十余本书,“旨在抢救、整理青岛人文沉积档案和民间口述历史”。如今已出版了鲁海的《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十一部)、李明的《安娜别墅时代的日常青岛》。

  “做文化要出钱出力,肯定不能光靠情怀,我们相信是能赚钱的。”青岛书房总经理刘喆说。一方面,书房开业至今,人流量多,书卖得不错,可以说超乎预想。除书房外,他们还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目前在崂山风景区和老城区有多个酒店项目。“经营青岛书房,有利于融合‘风景+创意精品酒店+游客体验+驻地文化’等元素,因为这些游客属于同一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大。”刘喆说。

  十一假期,一股新的文化气息从老街、老房子中散发出来,年轻而又充满创造力,不仅吸引着青岛市民,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几年,青岛老城区不断出现新的文化地标,连街边小店也相当有情调。”来自佛山的80后女孩梁妍,以《漫步青岛》被市民熟知,并最终选择在这片老城工作。广西路以北,以浙江路为轴向东西方延伸,总共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一个新的城市文化聚集区已悄然形成,这被称为青岛老城区的“一公里文化圈”。美术馆、博物馆、书店、俱乐部等各类本土艺术文化被深入发掘。百年中山路的商脉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延续,城市也前进了一大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