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适合的实践教育 半岛网10月20日消息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最大程度的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才智,给学生适宜的土壤、充分的条件、自由的空间、自主的权利去释放他们的个性,更好的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全力助推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学生而言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坚信“实践出真知”。秉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念,将“行”与“知”贯穿于活动中,围绕教学做合一,让每位学生在多彩生活里、在别样课堂上,知行合一、动手实践、创新创造、快乐成长,打造乐行•乐知•乐创的实践教育乐园,努力做适合学生的实践教育。
我们不断探索、寻求突破与创新。实践基地自2008年启用以来荣获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优秀场馆、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践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青少年创客奥林匹克实验基地等称号,2011年12月,挂牌成为全国114家县(区)级示范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之一;为青岛市中央和省级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培训观摩现场会、全国中小学实践基地建设现场会提供参观现场,承办了第二期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教师研修班,并在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中国教育报》、《半岛都市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山东新闻网、青岛电视台等多家报刊媒体对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与经验推广。
一、加强建设,打造实践教育阵地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2008年5月,即墨市委市政府在原三职高中的基础上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近70亩,建筑面积8000余平米的综合性、公益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校外实践场所。目前,实践基地已初具规模,建起了装备齐全、设施完善的20余个室内实践教室和海洋科普长廊、交通安全大道、气象观测站、道德墙、真人CS场、素质拓展场、学农实践园等室外实践场所,完善了公寓、餐厅、道路、场地等配套设施,打造了别具特色的环境文化,形成了包括综合实践区、军事拓展区、生活服务区和翠竹园、百果园、五谷园“三区三园”的格局,能同时容纳500人食宿和开展实践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全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年接纳能力达1.5万人。丰富了未成年人的课外实践生活,开辟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渠道。
市教体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从基地的性质、功能、管理、评价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督导评估检查、年度工作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年评选先进单位、集体、个人进行表彰,促进了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二、整合资源,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我们坚持课程设置“三要三不要”的原则:一是不要让学生从“校园”走进“校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迈出校园、融入社会、走进自然,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二是不要让学生从“知识课堂”走进“知识课堂”,要解放他们的手、脚、眼、耳、脑,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三是不要设置学校能够开设的课程,要开设学校教育因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的特色课程。努力做到:实践课程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摒弃空洞说教,追求鲜活体验,不断的研发提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自然”的实践活动项目,创新完善“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方式,编印了《我们的校外教育》和《乐行•乐知•乐创》系列丛书,构建起了“以基地内教育资源为主体,以周边自然和社会资源为两翼”即“一体两翼”实践课程体系。
第一,丰富活动项目。
我们充分依托基地内资源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战略,研发开设了科学探究、科学体验、3D打印、机器人等科技创造类;陶艺、沙画、丝网花、艺术创想等手工创作类;真人CS、军障器械、拓展游戏、野外拉练等素质拓展类;生命教育、生存体验、生活自理、生产劳动等“四生教育”类;光盘行动、文明礼仪、孝亲感恩、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类;体验文化、传承历史、走进军营、服务社区、登山赶海等社会实践类共六大领域四十多个模块近百个活动项目。让孩子亲手实践、亲历社会、亲临自然,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学习一种技能,尝试一次创新,感受一段经历,体验一回成功!真正实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
第二,创新活动方式。
一是提升教师素养。我们面向全国招录专业教师,派遣多名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并以“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课题为引领,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培养科研型和一专多能型教师,完成了教师从校内知识教育到校外实践教育的转型。
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设计构建了“情境导入-活动展开-分享反思-拓展延伸”四环节的活动方式;把创客教育和“STEAM+”(S:科学、T:技术、E:工程、A:艺术、M:数学)的教学理念逐渐融入科技创造和手工创作等课程教学中,在活动展开环节中明确为“提出问题-头脑风暴-合作探究-改进完善”四个步骤,寓教于乐,慧学慧玩,注重培养学生“一双会思考的手”。
三是实施课程“套餐”。
我们精心编排多套实践课程表,由基地统一“供餐”变为学生自主“点餐”;通过个性定制的创客课程形式,开设了 “3D打印+比特实验+机器人+创意搭建+小机床+科学体验”的“科技创客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跨学科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成长,实践课程更是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将顺应发展需要和学生需求,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活动项目,构建更加多样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三、科学管理,确保实践活动成效
我们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一套以实践基地和实践学校共同管理为主,以实践学生自主管理为辅,基地+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管理模式。从而做到了“我培训、你牵头”,“我组织、你参与”,“我评价、你有责”,使实践活动从时间、空间、内容、效果上都得到保障和落实,保证了实践活动有序、有效、有果。
第一,明确双方职责。
实践基地负责开设丰富的实践课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辅导员,提供场地和食宿服务,合理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做到课程丰富、场地充裕、装备完好、教师在岗、指导有“纲”;实践学校负责组织学生来实践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每期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带队,全面负责实践活动期间的学生管理和安全工作。
第二,加强沟通协调。
活动开始前,通过向实践学校发放活动要求、注意事项、致家长一封信和课程“套餐”等,提前做好准备;活动过程中,通过开班仪式、总结表彰会、协调会、座谈会、学生评价等形式及时加强双方的沟通;活动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推行自主管理。
我们充分把握学生寄宿基地、独立生活的机会,携手实践学校将管理自主权下放到学生手中,成立小志愿者服务团,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开班仪式、总结表彰、才艺展示、纪律检查、内务整理、帮厨分餐、卫生清扫等活动中来。通过自我实践、自我管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培养“参与、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学生乐在服务中、乐在助人中。
四、精心设计,营造实践育人氛围
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特别强调人要择善而从,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才能逐渐形成美德。我们围绕绿化—美化—润化三个方面,充分挖掘基地内墙面、地面、专业室、公寓、餐厅、室外环境等文化熏陶价值,将环境育人充分落实到每个细微之处。
第一,绿化成格局
我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逐步打造了“绿树成荫、翠竹成林、果林葱郁、花草满地”和“春有花、夏有叶、秋有果、冬有草”的绿化格局。繁茂的法桐与蓝天相映成辉;通直的水杉挺拔伫立、坚强生长;苍翠的雪松不畏严寒、高风亮节;低垂的杨柳,袅娜摇曳、谦逊有度;成片的翠竹正直不屈、虚心自持;品种繁多的百果园、五谷园、香草园、植物园遍布其中,既绿化了环境,又成为学生学农场所。
第二,美化显特色
我们结合课程内容,发动任课教师,对二十多个专用教室进行精心设计、装饰美化,打造了一室一特色的教室环境。走进艺术创想室,你会为那别出心裁的作品装饰驻足良久,创意相框、节日面具、灵巧剪纸……我们似乎能通过那一幅幅作品看到学生们脸上绽放的笑容;进入生命教育室,看到生命孕育的整个过程,学生们似乎更懂得了生命的重要价值;来到国防教育室,看着那一件件尘封已久的军事器械,学生们似乎更清楚今时今日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
第三,润化细无声
我们精心构思,严把细节,着力将环境文化建设落实到学生触手可及、目之可看的身边各处,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春雨贵如油、多下农民愁”……遍布学农区的谚语石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基本农业常识;公寓内的“小故事大道理”,“宿舍是我家”展示牌既为学生营造温馨生活氛围,又无时无刻不将德育渗透其中;交通安全大道、海洋科普长廊、雕塑小品、成长路、道德墙、陶艺小镇以一种直观方式将交通安全标识、科普知识、国防民防常识、中华传统美德、陶艺文化传递到每名学生心中。
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用特色的活动吸引学生。回顾过去,我们最有心得的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其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适合学生的实践教育。展望未来,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快乐体验,我们更要给予其快乐创新创造的能力。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支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便能站在人生的高点。 作者/山东省即墨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 孙国明 [初审编辑:马立瑜]
[编辑: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