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本报接到里岔镇前观音堂村67岁的周兆建老人打来的热线电话,对里岔镇劳动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匡琪点名提出表扬。“要不是后来打听,我都不知道他叫匡琪。你说说,我们两个互不相识,他民政局、武装部的来回帮我跑手续不说,还开着自己的车送我回家,来回怎么着也得有个一百多公里!这么好的青年,应该让大家都知道。”电话那头,周兆建老人的声音很是激动。
两个单位开证明
六旬老人犯了难
时间回到9月22日,退伍军人、67岁的里岔镇前观音堂村民周兆建老人从村文书那里得知一个好消息:国家有了新政策,像他这种情况,可以补交职工保险。随后,老人满心欢喜地到里岔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职工保险手续。
工作人员在对周兆建老人的相关证件及信息进行查看时,发现:老人的复员证、身份证和户口本上写的名字是“周兆建”,武装部登记的名字是老式简写的“建”,民政局备案的档案名字则是“见”。
由于名字不统一,工作人员无法为老人办理相关手续,需要老人先到武装部和民政局开证明。工作人员的话让周兆建老人犯了难。由于多年不进城,老人连民政局、武装部在哪里都弄不明白,更别提开证明了。
帮办手续还不算
亲自开车送回家
当时,里岔镇劳动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匡琪正要去民政局交材料,在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匡琪下意识地想法是:带老人去开证明。
在位于新城区的民政局安置科,匡琪帮老人开出了花名册,看到老人上不来气喘得很厉害,匡琪便让老人在民政局大厅等,自己开车来到位于老城区的武装部。
到了武装部,工作人员告诉匡琪,需要周兆建本人来。匡琪又赶紧回到民政局大厅,叫上老人一起回到武装部,然后,拿着从武装部开出的证明,匡琪又回到民政局大厅,终于完成了周兆建老人的退伍军人兵龄认定,看看时间已是5点多。
此时,外面正下着雨,看到周兆建老人没有带雨具,匡琪提出将老人就近送到胶州路,坐503路公交车回里岔。去往胶州路的这一路上,下着雨,车堵得厉害。到胶州路时,已是晚上6点。老人嘟囔了一句:“瞧这情形,八成没车了。”遂决定打车回里岔。考虑到从这里打车回里岔需要100多元,匡琪当即决定:开车送老人回里岔。他对周兆建说:“大爷,你衣服都淋湿了,打车回去还得花不少钱,你听我的,我送你回去!”就这样,匡琪安全将周兆建老人送到家。
思来想去不过意
送面锦旗表感谢
回到前观音堂村,周兆建老人跟自己的老伙计说起这件事,心里满是愧疚,“都是互不相识的人,青年这样帮我,一天开自己的车来回一百多公里的,我真是太感动了,可是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人家的名字。”
10月8日,从管区书记那里,周兆建打听到帮助他的青年叫匡琪,是里岔镇劳动保障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像这样的好青年可不多啊,我不能让人家为我白忙活不是。”想到这里,周兆建老人决定:给匡琪送面锦旗。
10月9日一早,周兆建老人专程定做了写有“为民排忧 情深似海”的锦旗,送到里岔镇政府,交到匡琪手中,激动地连声道谢。
10月17日下午,当记者打电话向匡琪了解整件事的始末时,他显得很平静,“我只是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编辑: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