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将建座会呼吸能蓄水的城 75%雨水就地消纳

2016-12-11 09:14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设计中,如何解决雨水问题,一直都是设计者重点考虑的,如果城市能学会呼吸,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可以将这些雨水再利用。今年,青岛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成为2016全国唯一入选地下管廊和 “海绵城市”的“双料”试点。如今,青岛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名词解释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像吸水的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解决城市“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 “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发挥城市绿地、水系等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的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目标 >>>

  75%的雨水就地消纳


  青岛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2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青岛城区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就达10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对青岛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标准时,实际上,我们青岛的标准高于国家的指导性标准。 ”市城乡建设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青岛市政府办公厅4月初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青岛市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7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而2015年10月公布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这两项指标,青岛都提高了5个百分点。

  规划 >>>

  下沉式绿地将成蓄水“神器”


  按照规划,我市在试点区域范围内将建设177个海绵型建筑小区、21项海绵型道路和广场、14项海绵型公园和绿地以及多项管网、河道和水系、内涝治理项目等。市城乡建设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海绵型小区建设方面,“留下”雨水要用到渗井、雨水桶、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池等,渗井的主要作用是把下雨时小区通过绿地、沟渠蓄积的水留存以便渗入地下,以此来补给地下水。雨水桶安置在住宅楼下侧,主要用来收集屋面雨水。

  除了上述两种措施外,下沉式绿地也将成为蓄水“神器”。下沉式绿地一般比路面低20厘米左右,内部种植耐涝植物,绿地周围不设路沿石,下雨时可以让雨水直接汇到绿地中,形成一个短时间的湿地,下沉式绿地可以设置雨水出口,将收集的雨水直接导入雨水收集池中,用于小区绿化浇灌等。新建小区还要进行透水铺装,一般透水砖的比例要达到75%以上。

  此外,在管网、河道、水系及内涝、防洪治理方面,将结合黑臭水体的整治,实现雨污分流,进行生态修复。 “比如市区有些道路经常有短时积水的现象,那么我们会在涝点附近修建一座调蓄泵站或者调蓄池,将涝水收集起来,然后再排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该负责人表示。

  调查 >>>

  临淮关路变身“海绵路”


  新建的下凹式绿地可过滤雨水、渗水井可引流雨水入湖灌溉树木、三湖联动实现雨水自然大循环……位于市南区八大关风景区的临淮关路引用 “海绵城市”元素,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新技术、新工艺、新生态元素充分融入到风景区道路的建设中,打造出了青岛首条“海绵路”。

  昨天,记者来到现场,仔细观察了这条会呼吸的道路,走在路上记者发现这里未设置市政排水管线。路上设置了下凹式绿地,整个临淮关路上一共有6处,大约每隔50米有一个,可以有效对杂质、树叶、泥土、油污等起到过滤作用。据介绍,下凹式绿地中放置了一个镂空的框架,大小为1米见方。镂空框架底下铺设了20厘米厚的碎石,框架内先铺设用于过滤的土工布,再铺设30厘米厚碎石,往上再铺设20厘米厚的鹅卵石,以起到充分过滤的效果,框架外的部分则铺设碎石和鹅卵石,一直延伸到绿地中。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过滤通道自然下渗到绿化带,实现对植物的灌溉。该工程还设置了多处渗水井。渗水井同样分布在道路两旁,利用大鹅卵石、碎石、土工布等铺设完成,并在临淮关路V形的低洼处,修建了一个明渠。雨天的积水可通过明渠直接排到渗水井中,再通过渗水井四周的空隙渗入地下。而“海绵路”的“蓄”“净”“用”在工程中主要体现在雨水通过净化收集入湖,湖水的再利用。当雨水过大时,来不及渗入地下,可引流到路旁的湖中。湖底清淤后铺设块石,然后在湖内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并放养观赏鱼,起到净化的作用。如果湖泊内水量过大,施工队还根据3个湖的高度不同,建设了阶梯式引流渠道,水流可以从高位湖流入低位湖内,最终净化完毕的水可通过泄水管道进入大海。

  实施 >>>

  试点区域已完成26个项目建设


  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的试点片区位于李沧区中西部,东至青银高速,西至环湾路,北至湘潭路、四流路,南至文安路、京口路、中崂路,约25.24平方公里,约占李沧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今年青岛计划开工52个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26个项目,年底前52个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已经开工的沧口公园改造工程是李沧区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改造的公园绿地类代表项目,公园改造采用了透水材料,园路、广场等大面积铺装均采用透水材料,包括透水砖、透水地坪、预留沙地等。为老年人提供打太极场地、为儿童提供挖沙场地的同时,做到渗水、环保。透水地坪采用漏骨料透水地坪,既美观大方又透水环保。此外,通过植草沟、渗透塘等方式收集雨水,便于后期公园灌溉养护。项目还创造了我国第一个发光漏骨料透水地坪,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另外,公园还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在公园改造过程中,原有裸露土地在进行绿化栽植时,均低于周边园路、广场,便于雨水汇入绿地。公园中心最低点建设一处大面积雨水花园,并在周边建设植草沟,将周边硬化面雨水转输汇集,最后与雨水花园溢流口连通接入现状雨水口。在水量较少时充当小型湿地景观,水量较大时,多余水分通过排水管流入东侧河道,避免园内积水。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大大提高了现有河道的雨水收集率及利用率。沧口公园海绵化改造已成为我市典范,引领后续系列公园绿地海绵化建设改造。据悉,改造后的沧口公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1%,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5%。

  4月底以来,根据试点工作要求,市城乡建设委对试点片区进行了全面梳理调查,制定了3年建设计划。

  2016年,开工52个项目,建成后试点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65%,连片示范效应显示度30%以上达到要求;

  2017年,开工158个项目,建成后试点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2017年底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连片示范效应显示度50%以上达到要求;

  2018年,开工建设58个项目,建成后试点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连片示范效应显示度60%以上达到要求。(记者 徐栋)

   [编辑: 李敏娜]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