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机制越来越成熟 政府、媒体涌现"真相帝"

2016-12-27 06:3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3

  上午发出的谣言没过中午被揭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打破了单一的传播渠道,在各个平台之间被分享、传播、溢散,但由于使用群体以及平台特性的区别,使得网络谣言在各个平台的密集度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所言,谣言的存在不可避免,但如今的谣言已经不像以往那么“顽强”了。

  “福州南路出现大坑,好几辆汽车陷进去了,听说人员伤亡惨烈!”12月13日上午,这样一条信息在岛城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流传。照片中高度疑似福州南路的路面中央出现一个直径十米的圆形大坑,一辆红色轿车和白色轿车车头被大坑“吞没”,另一辆白色轿车停在大坑边缘,情况十分危急。

  这张极具冲击力的图片很快从微信朋友圈扩散到微博、网络自媒体以及社交网络上。不过与以往网友在转发这类信息时表现的惊讶、恐慌甚至“添油加醋”不同,该“坍塌”信息的转发评论中多为质疑性语言:“朋友圈转的,感觉有点假,住在附近的给辟辟谣吧。”“刚从那里经过就塌了?不是我命好,就是造谣的命不好。”一些专业人士更是在断定这是造假的图片。

  果然,该信息在网络上热传了不到1个小时,就被证实是谣言。包括本报“半岛”APP在内的多家岛城媒体、市南区城市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等指出,经现场核实,此信息为虚假信息,无道路塌陷情况。

  辟谣并未结束。由于该信息涉及公共安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青岛市网警支队、市南警方也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很快,这则信息的始作俑者刘某便被查获归案。

  一则上午发出的谣言,没过中午就被攻破,没了市场。网友不由感叹:谣言的寿命真是越来越短了。事实确实如此,越来越多的虚假图片和视频在刚露头的时候,便被精准捕捉并辟谣。

  11月20日晚上8时许,即墨网友张某在百度贴吧即墨吧发帖称:“咱即墨来一批犯罪团伙,抢小孩子,学生、妇女为主……”该信息一经发布,在不少岛城网友间传播开来。信息发布后不到1个小时,即墨警方就已经展开调查,并迅速查明系网友张某编造,有效避免了谣言扩散。

  1月7日,一段所谓妇女抢孩子被抓的视频在个别微信群里转发,转发者称此事发生在城阳国货商场。该信息热传了不到1小时,城阳警方便核查证实,该信息纯属造谣。记者进一步核实发现,视频拍摄地实为秦皇岛一商场,且并非抢孩子而是一场普通纠纷。该视频广泛传播也令全国多个地市出现了“抢孩子”谣言。 

  “金茂湾起大火了!”3月21日下午,一段高层楼房起火的视频在微信上热传,转发者称事发地为团岛金茂湾。半岛记者多方核实发现,该视频其实为几天前哈尔滨市一小区的火灾事故,而团岛金茂湾没有发生任何火情。半岛APP在半小时内发布辟谣信息,这条“有图有真相”的谣言被戳破。

  记者从青岛市公安局了解到,今年本市各级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查处各种编造传播网络谣言违法行为,先后查处网络谣言22起,其中食品安全事件3起,儿童安全事件4起,人员身亡事件5起,公共安全事件6起,女性安全事件2起,其他类2起,依法处罚违法行为人29名,其中治安处罚9人,教育训诫20人。警示不法网民657人次,依法关停传播谣言账号26个。 

  4

  报纸广播电视成辟谣主阵地


  谣言寿命缩短,与辟谣平台的越来越成熟不无关系。

  作为如今谣言最集中的平台,微信自2014年8月专门成立了辟谣中心拦截谣言,并对用户举报的文章进行处理,一方面邀请第三方机构评估辟谣,另一方面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与公示。截至目前,已有中科院之声等在内的多家科普机构及网警机构入驻辟谣中心。数据显示,微信日均拦截各类谣言已达200多万次,平均每天有超过200万用户点击辟谣文章。同时,腾讯推出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对举报次数较多或造成影响较大的谣言进行辟谣,不定时推送文章,并梳理造谣、传谣的常见手段方式。

  同样被谣言所困的新浪微博也一直在探索处理谣言的有效方式。除了既有的社区公约等条款,新浪微博还设立了专门的辟谣平台——虚假信息辟谣官方账号“微博辟谣”。用户既可点击微博下方的举报按钮,也可使用“微博辟谣”话题举报谣言。审核之后,微博运营方会快速查删、标注不实内容,同时根据重要程度进行转发或话题主持人推荐置顶。若涉及重大辟谣信息,微博辟谣官方账号会以粉丝头条的形式进行扩大传播,并对发布谣言的账号做出冻结账号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当然公信力更强的辟谣还是来自于传统媒体。人民网调查发现,尽管近几年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受到新媒体影响,但通过网民辟谣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发现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仍是网友获取辟谣信息的前三种方式,占到了46.81%,排在第二梯队的是微博,占比同样高达四成。相比之下,拥有大量用户的微信只排到了第三梯队。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旧实力不减,这无疑与长久以来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以及内容审核机制不无关系,更与传统媒体从业者新闻专业素养普遍较高密切相关。

  以本报为例,本报自2011年推出了“网闻求证”和“生活实验室”栏目,专门针对一些热传的网络信息,通过走访调查、采访专家学者,或者通过科学实验等形式来验证真伪。5年多来,本报已经刊发辟谣稿件超500条,涉及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健康养生等话题,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  

  谣言一出,影响即生。根据造成社会影响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各地网信部门会对谣言进行差异化处理。

  “涉及违法犯罪的谣言,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涉及道德良俗的,一般由相关行业组织、协会进行道义上谴责;一些因受众科学素养缺失而导致的谣言,也会有相关科普机构进行必要的常识普及。”市网信办相关人员介绍,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进行综合性评估,目前,各国、各地尚没有指标性、量性规定,但对违背“七条底线”的谣言会重点处理。这里的七条底线包括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辟谣机制 真相帝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