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千年大运河畔的豆腐人家(图)

2017-02-02 13:08   来源: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温暖中国——新春走基层(78)

  【温暖过大年】千年大运河畔的豆腐人家

  时间:2月1日

  地点: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南陈庄村

  记者:庄滨滨 撒伟

  

一大早,王泽璋就拉着几板豆腐前来摆摊。



  60岁的王泽璋做豆腐已经有30多年光景,由于坚持传统制作工艺,王记卤水豆腐已经成了德州大运河边上的一道风景。

  2月1日,正月初五,这个豆腐摊又开张了,大众网记者慕名前来,跟着王泽璋一起做豆腐、卖豆腐,记录这个大运河畔的豆腐人家忙碌而欢喜的一天。

  不到8点,王泽璋准时骑着印有“王记卤水豆腐”标志的三轮车出现在运河经济开发区原肿瘤医院东边的路口,没等略显泛黄的棉纱揭开,就有顾客迫不及待地报起了自己想买的数量,你三斤、我二斤,一板豆腐已经很快就订了出去。

  春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需要豆腐,王泽璋摊前围拢的人越聚越多,老王忙的头上都出汗了,小皮包里的钱也慢慢鼓了起来。“他家的卤水豆腐有豆腐味儿,在俺铁西独一家。”每当顾客吐露出这样的赞美,王泽璋总是嘿嘿笑几声,冲着人群说,“咱家每一板豆腐都是用良心做的,不掺假,是纯正的卤水豆腐”。

  10点多,老王拉出来的6板豆腐顺利卖完。

  一切收拾妥当,跟着王泽璋的三轮车,顺着南陈庄这个运河畔小村庄狭窄的巷道,大众网记者来到了王泽璋的豆腐坊。

  走进豆腐坊,一股浓浓的豆香扑鼻而来,不是从哪一个器皿里散发出来的,而是从四面八方笼罩而来的,豆香已经浸透这所老房子,就像包浆的陈年老紫砂壶里,浸满了茶香一样。

  豆腐坊里,大钢盆里昨夜泡上的黄豆,一个个吸饱了水分,等待着经过传统工艺制作,变化成白嫩可口、营养丰富的卤水豆腐。磨机上、灶台上,一件件器具都充满了年代感,时间的味道充斥着角角落落。

  顾不上休息,王泽璋开始用铜勺子往钢盆里舀黄豆,这把陪了自己30多年的铜勺子,是王泽璋做豆腐必备的工具。

  舀好豆子,挂上一桶水,接上水管,王泽璋开始启动磨机。伴随着轰鸣声,黄豆眨眼间粗磨成了豆浆和豆渣,豆渣里加上水,再经过细磨,就又有冒着浓香的新鲜豆浆产出,再出来的豆渣就成了下脚料。

  磨机是王泽璋制作卤水豆腐唯一使用机械的地方。早在10年前,王泽璋还坚持用纱布挤豆浆,技术的进步为豆腐制作带来了便利,然而王泽璋心中却没有一丝偷工减料的想法。

  转眼间,浓白的豆浆泛着沫装满了大盆,那边,半人多高的灶台底下也塞上了木柴。火点着,王泽璋开始一盆盆地将钢盆里的豆浆舀到铁锅里,不停地弯腰起身,将豆浆全部送到了锅里。

  随着温度提升,锅里的豆浆开始泛起白沫,屋内的豆香又开始弥漫开来,王泽璋忙不迭地把热豆浆舀到缸里晾着,这个过程,又是不停地弯腰起身。王泽璋说,做了这么多年豆腐,弯了多少次腰是没有办法统计了,只是每当看到豆腐成形的时候,喜悦会抵消身体的疲惫。

  这边,豆浆在腾腾热气中释放着温度,那边,王泽璋开始刷铁锅,煮过豆浆的铁锅上粘了一层豆浆渍。由于豆腐制作过程中容不得杂质,所以王泽璋每次煮完豆浆之后,都会将铁锅刷得干干净净,锅刷的差不多了,缸里的豆浆也差不多到了点卤的时候。

  

锅里的豆浆煮开了,王泽璋用钢盆将热豆浆盛到缸里,静置后进行点卤。



  

一手拿着木棍,一手拿着盛着卤水的瓶子,王泽璋正在给豆浆点卤,经过这个程序,豆浆才会变成真正的豆腐。



  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点卤水可以说是整个豆腐制作过程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点过了,豆腐硬而口感不好,点欠了,则豆腐难以成型。只见王泽璋拿出一瓶卤水,一手点卤水,另一只手则拿起一根干净的木棍,开始搅拌。随着卤水流入,木棍均匀搅拌,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豆花开始显现,王泽璋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招呼大家聚过来看,豆花出来了,点卤也就宣告结束。

  点完卤的豆浆静置在缸里,王泽璋又开始新一轮的舀豆子、磨豆浆、煮豆浆,“我们做豆腐,就是一板接一板,根本没时间停下来休息。”说话间,缸里点过卤水的豆腐开始凝结,表面的油珠也形成了一层油皮。

  

 点完卤的豆腐开始变成豆腐脑,王泽璋的老伴用铜勺子舀了一碗,让记者品尝真正刚出锅的豆腐脑。



  20多分钟后,到了将软豆腐倒入木框子里压制成型的环节。王泽璋让老伴拿来几个大碗,给大家一人舀了一勺热豆腐,第一次捧起刚出锅的热豆腐送入嘴中,香软滑嫩的口感,真是好吃。王泽璋“呼呼噜噜”吃完了一碗,开始将热豆腐倒入框子里压制成型,盖上棉纱。王泽璋说,自家豆腐好吃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水好。

  

点卤后的豆浆开始形成胶体,倒入木框子里,经过压制后,就变成了豆腐。图为王泽璋正在处理豆腐上面铺的棉纱。



  原来,王家用的是深井水,水质甘甜,而这水与相隔几百米的千年大运河多多少少有点渊源。王泽璋说,他从小就在大运河边长大,小时候,大运河里商船来往不断,偶然间学上做豆腐后,他这一生注定结缘豆腐。

  这些年,有很多人找王泽璋学艺,但都受不了这份苦,或者学艺之后,改变了原有的制作工艺,或者偷工减料,给豆腐加水、加添加剂,王泽璋对此往往嗤之以鼻。也有人找王泽璋开加盟店,但王泽璋说,他没有功夫捣鼓这些东西,因为开了加盟店,就意味着豆腐的品质无法把控,虽然多赚了钱,但是昧着良心的事情自己不会干,执着于传统工艺、做好吃的豆腐是王泽璋的初心。

  

春节前后,王泽璋的豆腐坊比较忙碌,儿子也来帮忙。



  快结束采访的时候,王泽璋又开始新一轮工作。看着王师傅忙碌的身影,大众网记者感到,传承有时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它属于一个人,也属于我们这座城市。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大运河 豆腐人家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