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千年历史泊里红席 供不应求但传承后继乏人

2017-03-27 13:40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这句俗语一直在黄岛区泊里镇居民的口中流转,也成就了“泊里红席”高超编织技艺的代代传承,其编织技艺更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受草席、革席等冲击,泊里红席曾一度淡出大众视线。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和席匠的创新开发下,这项省级“非遗”成功逆袭,变身时尚床品。泊里镇三合村的张学明成为“泊里红席”的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记者采访了张学明,听他介绍有着2000年历史的“泊里红席”。

  



  千百次锤炼造就匠人精神

  张学明编席手法就是典型的“家传手艺”,他的学艺经历浓缩了一代泊里红席匠的成长历程。他回忆道: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每到农闲季节,村里的老少爷们就会忙着编织红席,大人们忙不过来,小孩子则会帮忙干点零碎活儿。从那时起,张学明成了父亲和外公的小跟班。当时只觉得好玩,没料到外公对他要求格外严格,活做得慢了、糙了,立马赶到一边让站着看,张学明开始觉得委屈,后来激起好胜心,不但仔细观察外公和父亲的手艺,还会留心村中其他手艺人的技法,多年积累下来,终于练就了扎实的编席技艺。张学明说,编席是个需要不断重复的作业过程,一天蹲着作业十几个小时,其辛苦外人难以理解。

  



  高端泊里红席供不应求

  “现在的人尤其是城里人讲究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喜欢纯天然、无污染的东西,手工做的红席就成了他们的选择。”张学明告诉记者,他编织的红席要比大集上卖的红席细腻精致得多。每年农历六七月 份,他都要将秫秸简单加工后存放起来。到了农历10月份,农闲时节他便开始编织红席。“冬天没太有什么事情,就是编织红席,大部分都是订单生产。”张学明告诉记者,有时候怕编不完,他就只好推掉一些客户。

  



  红席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说起泊里红席手艺传承的问题,张学明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规划。他的两个孩子都比较小,最终会不会继承他的手艺,还要看孩子们的意愿。 现在编织红席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像我算是很年轻的了。编织红席需要很大的耐心,年轻人没有那个性子耐心学,基本上都坐不住,关键还是编织红席挣得太少了。

  



  记者手记:

  “泊里红席”编织手艺代代相传,泊里地区的人使用红席的历史也比较悠久。红席复杂的工艺流程只能靠席匠们口口相传,至今无系统性的文 字教材,也没有规范性的传承方式。受工业化生产的塑料席、竹子席等品类的冲击,传统的红席编织日渐萎缩,红席编织技艺的传承越来越困难,找到一条红席发展 与传承相结合的道路就显得至关重要。

  



   [编辑: 刘晓明]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泊里红席 青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