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6月29日下午,在市北区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区居委会的会议室里,11名古稀之年的老人正在开会商讨下月15日发行的社区报《和谐家园》。5年前,伊春路社区为了方便传达工作,由16个党支部书记成立编辑部,义务办了一份社区小报。这份半月刊的小读物,从征稿、选稿、定稿,再到编辑、审读、校对,全由16位70岁以上的老党员负责,稿件大多来自居民主动投稿。从最初每期印刷200份,到现在印刷500份都很抢手,这份社区小报已经出版了128期。
党员们讨论修改稿件。
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修改 29日下午1时30分,11位老人(另有5位缺席)准时来到伊春路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坐下,开会为第129期的社区小报《和谐家园》选稿。70岁的杨效森老人拿出一摞手写的稿子,给其他10位老人分发了下去。杨效森是这个老党员编辑部的副主编,主要工作是先把居民投上来的所有稿子通读修改一遍,再到会上与其他编辑们讨论,最终选出上版的11篇到12篇稿件,并讨论稿子如何修改加工。杨效森说,《和谐家园》半个月出一期,他们要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投稿特别多的时候,我们得反复讨论哪篇上哪篇不上。投稿少的时候,我们就得负责找稿子,或者自己写稿子。”
收到稿件后,这些编辑部的老人们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小声念着,还不时用笔写写画画。“主要看看语句通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不好的就得改改。”编辑部年龄最大的老人,78岁的孙宜荣老人说。
出一期报纸忙活好几天 老人们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从20多篇稿件里选取了11篇稿子。杨效森等几位老人要把这些稿子拿回家,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二次修改一遍。下周一,他们要把修改后的稿子拿给社区的社工,让他帮忙输入电脑,排好版。然后再出一个小样,大家再开会讨论,进行修改校对。改过之后,老人们开会再校对一遍,确认无误后,杨效森会签字付印。伊春路社区书记梁瑛说,这一个流程下来,出一期报纸,老人们要忙活好久。
当天,6月30日发行的《和谐家园》已经印刷出来了。老人们人手一份,又仔细校对了一下。梁瑛说,如果印刷出来的报纸上有错别字,这些老人们也会用笔挨个把500份报纸全部手写改过来。记者看到,这份八开反正两面印刷的小刊物,参照正规报纸的编排,许多稿件都是居民自己撰写,落款署名是楼院号码和居民姓名。上面刊登有政策、时政要闻、社区活动消息,还有邻居们讲述家长里短、邻里互助故事、社区事务通知和日常健身养生常识等。报纸上还设有小栏目,如社区大喇叭,刊登着最新便民资讯。
从来没拿过一分钱报酬 “我们2012年开始办的这份报纸,因为我们社区有4800户居民,要传达事务性的工作非常麻烦,所以大家一商量,就由社区16个党支部的书记成立编辑部,出一份报纸,张贴在每个楼座下,方便居民们及时获得通知。”梁瑛说,这些老党员们都是老人,年龄在70岁以上,虽然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跟报纸打过交道,但硬是凭着一腔热情把这份报纸办了下来,并坚持了5年多,从来没拿过一分钱报酬。“不管刮风下雨,他们每次都风雨无阻地来社区开会定稿选稿,从来没有耽误一期报纸出版,就连过年都坚持办报。”
由于深受居民欢迎,这份小报已经从印刷200份增加到了500份。这些老人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正规报纸的编辑排版方式,为报纸开新栏目,增添创意。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