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发挥原有动能优势 让老牌企业成创新龙头

2017-08-10 06:4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刘庆 吕林

  从国产大飞机测量系统到创新药,从虚拟现实到智能制造产业平台打造,崂山区的创新元素越来越国际范儿,而这背后,是崂山“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是对新兴产业的长期扶持培育,是老牌创新企业的虹吸集聚,是创新基因的不断编码表达。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而存量变革作为重要内容,被视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崂山区在发挥原有创新动能优势、实现存量变革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为产业发展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因技术水平全球领先,青岛双瑞成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受益者。



  华丽亮相,

  崂山创新势力崛起


  今年5月5日首飞成功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让国人兴奋不已,而这打破国外垄断的壮举有咱崂山企业的一份功劳: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激光跟踪测量技术就被应用在这架国产大飞机上。这套技术的先进之处在于,Leica激光跟踪仪采用的6D测量技术是国内首创,在以往3D测量技术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被测物体的时间动态轨道,这大大提高了零部件安装的精准度。

  这项技术的大放异彩正应了那句古话:十年磨一剑。一直走在世界测量技术前端的海克斯康,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对6D测量技术的研发。目前海克斯康的测量技术服务几乎遍及所有的制造行业,从汽车车身、发动机到航空发动机、飞机组装,从重工能源到消费电子类零部件,乃至装备与自动化产业,海克斯康的产品线和方案能够涵盖当今最全的制造行业和应用。

  像这样的老牌高新技术企业一直大放异彩的在崂山区还有很多。

  中国创业板第一股300001的特锐德就是其中一个。该企业主要从事电力设备制造、充电生态网、多能生态网三大领域,在电力设备制造业超过西门子、ABB、施耐德,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特锐德经过13年的创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子公司近百家、资产过百亿、年销售合同额过百亿、纳税超过3亿元的集团上市公司。

  聚石成山,

  创新集聚效应凸显


  孤木不成林。在当今产业发展迅猛、竞争力大的大环境下,很难有哪一家企业独占一个行业而一枝独秀,聚拢发展、抱团优势才是区域产业做大做强的王道。在崂山,新兴产业犹如滚雪球一般,一个老牌企业就是那初始的核,随着飞速推动,企业越聚越多,雪球就越滚越大。这就不得不提到崂山区的王牌产业——医药。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刘万顺是崂山区医药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2006年,刘万顺参股创立了博益特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博益特已有“术益纱”在内的4款自主研制的止血产品进入市场,拥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发明专利。就拿“术益纱”来说,这种从虾蟹壳中提炼出来的活性物质甲壳素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纱布,在止血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用虾蟹壳做止血纱布,这几乎颠覆了人类的想象,也正在改写医药产业这部分历史。

  喊出“只做原创好药”的杰华生物,研发成功的新药被看做是治疗病毒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未来之光。去年7月,杰华生物医药生产基地落户崂山。仅用十个月,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杰华青岛生产基地就拔地而起,创造了国内外GMP生物药厂建设的最快纪录,缔造了产业创新领域的“崂山速度”。

  据崂山区科创委官方统计,以博益特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崂山区已聚集了22家,总营业收入达到了39亿元。在创新的道路上,崂山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回首过往我们不难发现,崂山区目前所推动的新兴产业都经过了十几年的培育,已经发展壮大到足以撑起一片天。

  “听说崂山创新产业搞得很好,这次特意来感受一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全国智能交互论坛上如是说。在崂山,虚拟现实产业正不断升温,吸引了一批虚拟现实产业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业聚集,正形成产业磁石效应,构建虚拟现实全产业链。全国一流的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崛起,虚拟现实之都的称号实至名归。

  标准打造,

  掌握产业国际话语权


  海尔也是崂山创新领域的典范和“带头大哥”。如今当智能制造的概念甚嚣尘上之际,海尔也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行业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海尔推出的全球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COSMOPlat,催生了海尔主导全球性智能制造标准。COSMOPlat是大规模定制的平台。该平台运转的核心是用户,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从而让用户具备了“既是消费者也是设计者、生产者”的多种职能。目前,海尔COSMOPlat平台上聚集了上亿的用户资源,聚合了300万+的生态资源。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等8大互联工厂,并推广到7大行业,如电子、船舶、纺织、装备、建筑、运输、化工等。

  成立于2003年的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受益者。青岛双瑞自2006年起从事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突破了9项重大关键技术,自主研制成功青岛双瑞BalClor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该系统采取先进的电解法处理技术,技术水平全球领先,通过了九大国际认证,主编了国内首个压载水处理技术国家标准,作为该领域国际十大专家评委单位之一,首次代表我国在世界上拥有了压载水行业话语权。该公司目前手持压载水订单居全球前三甲,在大中型船舶领域订单第一,在全球压载水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载体提升,俯身砺剑风雨兴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崂山区在新兴产业发展这条路上步履坚定。长期以来,崂山区将创新产业放在本位上发展,通过平台打造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发展的温润热土。

  不久前崂山区发布消息,株洲路片区将建占地28亩的创业孵化园区,预计2019年投入运营。消息一出让高新技术产业界一片沸腾,要知道这里曾经是青岛创新产业的聚集之地,可以说是崂山区的创新创业发祥地。其实,从去年开始,崂山区株洲路片区就已经启动更新,集中启动项目20个,总投资约300亿元。计划三年内把原青岛市高科园产业区建成产城融合的国际创新走廊,进而辐射带动周区域蝶变,成为宜居宜业的创新示范区,届时株洲路片区将成为青岛版“中关村”。

  如土壤之于种子的萌动生长,如海洋之于鱼潜鸥翔,创新也需要最适合其着根发展的土壤。崂山区深谙此道,一直在创新载体打造上下功夫,筑巢引凤,培植新生力量。

  崂山区通过确立把孵化载体当产业培育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快汇聚起创新发展的强大新动能。截至目前,崂山区共有各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家。全区孵化载体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聚集各类科技创新企业400余家,涵盖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大数据、软件设备等众多高新技术领域。

  下一步,崂山区将启动“未来产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智慧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虚拟现实产业,向村庄改造和老产业区转型升级要产业空间,规划建设产业载体1000万平方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厉兵秣马,厚积薄发。崂山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路上坚持长线掘进,培育起一个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个新兴产业,形成全域兴盛的创新氛围。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